互联网要背上“使人浅薄”的黑锅到何时?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大众的广泛网络参与让线上世界显得过于聒噪,碎片化的信息不断轰击我们的大脑与眼睛,于是有人觉得互联网使人浅薄。 这一观点是如此流行,可事实真的如此?互联网真的使人浅薄? 互联网确实有着诸多的缺点,比如,网络的匿名性让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攻击别人,一言不合就撕逼;网络虽然拥有开放性的特点,但开放性带来的并不是众多观点的有效交流,而是不同圈子的不断固化等等。互联网遭人诟病的地方很多,但互联网让人浅薄这观点却很难成立。 为什么互联网会让人觉得它让人变得浅薄呢?这种因果关系的描述是否正确?很多时候,我们考察因果关系的时候,经常犯经验性“惯性联接”的错误,当两个事物经常一起出现时,我们想当然地在他们中间建立起了因果关系。比如,经常历史经验观察,有人在动物异常和地震之间建立起因果关系,但现代科学证明这是不靠谱的;古代有些部落将异常的天文现象与国家的治理水平建立起因果关系,这同样是不靠谱的。 互联网的喧嚣浮躁让人觉得它让人变得浅薄,这是一种直觉反应,而不是因果关联。如果我们遵从逻辑, 那么要使这个观点成立,就必须证明:没有互联网之前,人们不浅薄,是互联网让人变得浅薄。 这是一种想当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很多人往往对信息不发达的时代有一种近乎病态乌托邦想象,这不仅从侧面反映出对历史的无知,也同样反应出对历史日常的忽视。比如,好些人还想象文革的美好,赞颂文革的“平均主义”与低腐败,但倘若你真正了解历史,就会发现这不过是天真的想象,他们自己构建出了一套文革神话,这部分人药是不能停的。 互联网的实实在在地带来了诸多好处,网络的基本精神在于平等、共享与开放性,它突破了传统的精英传媒自上而下的舆论传播渠道,扁平化的发展使得更多人可以一起交流,更多的信息与资料被分享、被传播。从来没有一个时代能像今天这样能轻而易举地获取信息,我要写写论文,查资料,网络能满足我大部分需求;我要看电子书,网络能满足我的需求;我想要了解各种事件,网络也能满足我的需求;我想要与人深度交流,网络同样能够帮助我找到志同道合之辈。尽管网络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网络的带来的方便是毋庸置疑的。 对我来说,互联网让我获取了更多的深度信息。我在微信公众号上阅读了大量的深度文章,我通过微博关注了大批思想犀利之士,我通过别人的分享能够阅读到很难寻找的好书。如果在前互联网时代,我不敢想象这如何实现,我可能还是一只井底之蛙,而互联网将人与人连接起来,将思想与思想连接起来,请问在前互联网时代怎么做到? 互联网的好处如此之多,难道我们都视而不见? 如果它使人浅薄,要我说,不是互联网使人浅薄,而是你自己本身就很浅薄,互联网为什么要躺枪?就像现在有句网络流行语“不是读书没用,而是你没用”。 如果你自己平时本来就不读书,本来就不想提升自己,那么你上网关注碎片化信息自然是正常的;如果你平时本来就很爱好八卦,那么你上网关注各种八卦信息那再自然不过。 这有点像什么呢?在互联网出现之前,贪官被抓的曝光率反而没有现在高,这容易给人一种错觉:贪官变多了。不是贪官更多了,而是媒体的曝光更多了,以前贪官更多。同样的道理,没互联网之前,大众的喜好局限于线下,很多人找不到志同道合之辈,大众在网上聚合之后,oh,my god,怎么都是些这样的人呀,网络的开放性只是让更多人暴露出来而已(当然网络会有一定程度的反向塑造,但现实对人的影响要大于网络)。 以前他们就不浅薄了?真是too yong,too naive,以我们80一代为例,当年的小屁孩没网络时,各种变着花样玩,玩玻璃弹子,玩小霸王游戏机,跳绳,还有各种叫不出名的玩意儿,总之,没看到逼格很高的学习渠道,而那些大孩子没接触网络之前同样如此,只是花样不同而已。如今,接触网络之后,一些娱乐化、碎片化的信息就让他浅薄了?说得好像以前逼格很高现在被污染了一样。 相反,以前有逼格的,现在同样可以继续保持逼格深化逼格,以前没有逼格的,认识到互联网的强大后,可以利用它提升自己逼格,这不很好吗?没事黑互联网干嘛! 我们再来看看一代大师季羡林的故事,看看那个没有电脑的“远古”时代,大师年轻时是怎样度日的。季羡林在《清华园日记》中提到,“二日,……无论好多的书,even Fausteven Faust,只要拿来当课本读,立刻令我感到讨厌,这因为什么呢?我不明了。 过午看女子篮球赛,不是去看“想”打篮球,我想,只是去看大腿 。因为说到篮球,实在打得不好。”“五日,……零零碎碎地看了点H?Iderlin,读来也不起劲,过午终于又到体育馆去看赛球”。当然还有好些轶事,就不一一列举。胡适呢?胡适当年留学时,在日记中写道: 7月2日,“天热不能作事,打牌消遣。” 7月3日,“今日天气百一十度。打牌。”“ 7月8日,无事。打牌。天气稍凉矣。”当然,大师终究是大师,消遣归消遣,学问还是认真做。但我想说明什么道理? 那就是人生永远不能摆脱的困境——无聊。 无聊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它贯穿人类发展的历史。大师也不能避开无聊,从而选择一些消遣方式。而互联网的碎片化和娱乐化信息只不过是另一种消遣方式,为何就比以前的消遣方式让人更浅薄?这自然是说不过去的。 相反,互联网在有一种情况下会让人头脑变得不灵光——权力的控制使信息不对称,进而影响舆论。如果坚持基本的互联网精神,让信息自然流通,那么很多信息形成交锋,即使是谣言,也会因为信息的流通性也会让真相浮出水面,这正是言论自由的真谛。而权力的上下其手,封杀消息与真相,只会让人变得更加浅薄与愚昧,也会助长阴谋论。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郭雄飞、浦志强、赵威、任全牛这些人,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人压根不知道他们的存在,这个名单很长,这些自由义士早已被权力镇压以至于连消息都没。当局通过打压并瓦解抗争者心理防线,通过道德抹黑抗争者,真正恐吓普通大众。 没错,能够让人浅薄的是“奥威尔式”的手段,而不是“赫胥黎式”的方式。 微信ID:tishengxuexishe 长按二维码关注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互联网要背上“使人浅薄”的黑锅到何时?

    标签: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