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民甚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道夸,非道也哉! 注解: 轮到第五十三章,看了看以前写的“诗译”,感觉还行,好像不需要再多说什么了,该骂的人和事,老子都骂过了,开心一乐就行

只是“唯施是畏”一句,有些意犹未尽,要再发挥一下才过瘾

按理说,圣人之成其为圣人,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

因为有圣人走在前面,为人类的灵智开路,所以人类作为一个种群才进步得快

老子既然是大彻大悟的先知,参透了天道人道,为什么就不愿积极传播自己的思想,反而要“唯施是畏”呢?连寻常百姓都明白,和我们想法相同的人越多,我们生活的成本就越小,生活的空间就越大,这个道理,老子不明白吗?还是敝帚自珍的观念意识太强烈,因此太过保守了? 那么简单的道理,老子不会不明白,否则就不会有 《道德经》 的思想体系,要为所有人以至天地万物找到一个合适的相处之道,从而将生活成本降到最小,让生活空间扩展到最大;保守也不至于,否则,就算关令尹喜再怎么磨叽,硬拽着老子“强为我著书”,老子也可以抱着遁世无闷的心情,一笑而过

所以,“唯施是畏”里面,一定有什么蹊跷

从字面上理解,“施”就是将自己拥有的东西用出去、散布出去,怎么说都是件让人很快乐、很爽的事

例如你遇到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要帮的事情刚好是你力所能及的,又假如你很富有,可以帮助很多人,那就多做慈善,施舍、施与吧,道义的崇高感会油然而生,财富的意义会转化成你的人生意义;如果你有权力,又刚好得了个自以为是的主意,大概就要施政、施法了,那种自我意志在权力机器里被放大的感觉,或许比迷幻药更让人飘飘然,所以有些人当官很上瘾;如果你是思想家,想出了某个关于社会、人生的构想,自我感觉良好,那就会想象着怎么施设、施行,那种小我变大我的魔术,会让你找到超凡入圣的魔幻感

然而老子说,“唯施是畏”,由这些“施”所带来的,不一定都是快乐,所以要慎之又慎

为什么?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格言,千百年来的中国人都耳熟能详,最近这些年,又被尊奉为“全球伦理”的“黄金律”,可见这个道理,古今中外是相通的

道理不复杂,也不深奥,就是推己及人,对他人多一份设身处地的同情理解,远比一厢情愿的意志扩张更符合公理

老子比孔子更进一步,尽管老子也曾经说过,“乐予饵,过客止”,对于慈善行为是赞赏的,与孔子“仁者爱人”同一情怀,但对于运用权力或思想将自我意志施加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老子则保持着更高的警觉

因为老子发现,我们所看到的各种不良行为,如“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等等,正是某些人将自我意志施加给社会的结果

现在的我们更明白,对于一切施行、施加之所以要慎之又慎,是因为这些“施”都会干预他人的自由

干预自由,在中国古代叫做“有违天和”,现代的说法就是破坏公平正义

所以“唯施是畏”这句话,应该被作为官员和社会公众人物的座右铭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道教经文讲解

    标签: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