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严歌苓(外一章)

我读严歌苓

凡怡

程春艳,笔名凡怡,桐小凡,先后在《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现代家庭报》《短小说》《恋爱婚姻家庭》《小小说选刊》《扬子晚报》《中国质量报》等全国20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作品1200余篇,约百余万字。作品入选十余种书籍。安徽省作协会员。


那天去科技局办事,因为等待的时间比较长,就随手翻看了办公桌上的一本严歌苓著作的《小姨多鹤》。这一看,居然让我这个浮躁的人都沉醉了进去,能够随着书中人物一起经历着悲欢离合的境界。直到办事人员喊我,才从她的作品集里回过神来。说来很惭愧,虽然对严歌苓的名字如雷贯耳,但却从来没有认真读过她的作品。这些年来,因为怕浪费时间,更因为心境的浮躁,我已经很少读长篇小说了。可当读到严歌苓的作品后,竟有种深陷其中欲罢不能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把小说借回家,一连几个晚上都沉静在小姨多鹤的命运里。

《小姨多鹤》讲述的是一个女人的故事,讲的是日本战败投降后的中国东北某地,十六岁的日本少女多鹤在她的几个亲人被自杀后,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和求生的欲望,逃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威胁,却被人装进麻袋,论斤卖给了一个叫张俭的东北小伙子,被当作传宗接代的生育工具与人共侍一夫,并为张家生育了三个孩子,亲生孩子却只能叫自己“小姨”。随后的几十年,多鹤的特殊身份,和张家成员的特殊关系,还有那个年代的特殊环境,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演绎出了一个个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故事。书中人物的无奈无助,以及心酸伤感等等,都给人以极为强烈的震撼。

        初识《小姨多鹤》,我就喜欢上了严歌苓的小说,于是到处搜集她的作品和与她有关的资料,知道了她出生在上海,后来去了美国,出道以来已发表了成百上千万字的作品,受到海内外众多读者的瞩目。因为同是上海女作家,我想到了另外一个出生于上海的张爱玲。她们的笔下大多都是命运坎坷的女人,都在文坛上独树一帜。不同的是张爱玲笔下的大多为民国时期的女性,而严歌苓则从解放前写到毛泽东时代并一直写到今天,感觉离我们更近,因而更具有时代意义。

品读严歌苓的小说作品精选集,少女小渔(《少女小渔》)一厢情愿地追随心上人流落海外,一度失去尊严和自我;田苏菲(《一个女人的史诗》)守卫爱情的过程就像一场朝圣,虔诚、孤单而艰难;冯婉喻(《陆犯焉识》)终其一生等待丈夫归来,却在相逢时遭遇失忆;玉墨(《金陵十三钗》),更有颇具争议的“妓女换少女”桥段等,这些小说很多还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有人说,严歌苓之所以屡次受到大牌导演偏爱,是由于她的叙述大多是在对人性残酷的情感描述被逼上绝境后,又都在逻辑上给予了适当的安抚。而作品中笔墨下那些深刻的情感,最终应追溯到她非同一般的传奇人生。

这位享誉世界文坛的华裔女作家背后,有着不逊色于她笔下小说人物的传奇故事:年少参军,从舞蹈演员到战地记者,经过一次婚姻后旅美留学。在初到美国的日子,她一边背负繁重的课业,一边辛苦地在餐馆打工挣钱。文化的冲击、语言表达能力的缺失使得严歌苓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复杂,情感越来越丰富。在拼命学英语的同时,她以留学生的身份开始感受移民生活,创作出了《少女小渔》等一大批以移民题材为主的小说,逐渐享誉文坛成为著名作家,后遇心仪的另一半成家。多年来,她跟随自己的外交官丈夫行走了世界多个文化迥异的地方,在不同的文化对照甚至冲突中,她更加清醒地知道一个作家的责任,而这种责任给予她更多思考的空间。在不断穿越行走、和不断阅读思考中,她对人性对历史对民族的爱和痛,都铭刻在每一个铅字里。正因了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严歌苓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

纵观严歌苓的作品,她善写女性角色,喜欢把她们安置在特殊环境中,展现人的本性,演绎悲欢酸甜。她笔下的女性,大多游离于都市或乡村边缘,作为社会底层上的“失败者”,过着一些常人无法感受的生活,甚至是传奇性的经历。当然,在我可能还没读到的严歌苓作品中,肯定也有风花雪月,也有浪漫唯美,但那恰好呈现严歌苓作品的多样性。她就是这样,把文学的,政治的,历史的,宗教的,道德的,情感的多种元素完美地揉和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很少见到哪位女作家的文字能有这样的深度和广度。她在作品里,无论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射出人性与哲思意识。她的写作手法炉火纯青,能够做到翻手苍凉,覆手繁华,这也是作家妙笔生花的最高境界。

        搜寻的严歌苓资料,看到她的一次访谈视频,她跟主持人说起在美国留学的日子,别人一天能读几十页的书,她只能读几页,手臂上写满了单词,端盘子的时候都在背,白天喝咖啡,晚上吃安眠药,再也没有比那时候更苦的日子了。她说那时觉得自己就是一只笨鸟,不早起林子里就没有虫子吃。难怪,原来这世上真是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和荣耀。确实,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这就是严歌苓们比我们高的地方。

 

缘聚Q群识文友

                                              

         对于桐城作协群的那些资深作家来说,我加入作协QQ群里只能算是个边缘人,因为我写的都是些儿女情长及风花雪夜的感性文字,缺少一种文学作品的厚重和大气。而且因为个人观念问题,加入初期我在群里互动的很少。潜意识里,作协群是文学作品讨论交流的平台,我的小女人文字上不了大家的法眼,所以我不能随便上传文章,更不能班门弄斧的评价别人的作品,我只适合空闲时看看别人的文章,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学习,无需投入精力去互动。慢慢地,随着看的次数增多,我发现这个Q群讨论的题材比我想象的要丰富精彩。从文学评论到诗词韵律,再从文坛热点聚焦到作家谈古论今,以及关注民生的爱心传递等全部涉及。另外还有群里上传的那些原创文章,无论诗歌散文都文采斐然,可见人才辈出啊,吸引的我这个文学边缘人也自然而然的迷恋其中了。

         年初,桐城作家协会和桐城诗词学会联袂举行了新春联谊会,虽然这个联谊会和春节拉开了距离显得有点迟,但却也适宜春的主题,符合这个季节的春天气息,更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寓意。由于之前在作协QQ群做了通知,到场签到的会员文友来的都很准时,入座的时候也没有出现任何混乱,每个人都非常礼貌且有秩序,展示了作协成员良好的风貌。除了小部分会员因事耽误不能到场,联谊会共有70多位文友参加,均来自各行各业。各级文化部门领导做了指导性的发言,还有几位会员代表上台交流写作经验,那临场发挥的脱口秀无比顺溜,现场气氛也异常热烈。不得不说,这也是我们桐城作协才有的特色—每个会员文学造诣都比较深厚,即使不是所有人都能妙笔生花,但起码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文采,在一定的场合能出口成章。

          本次联谊会也使很多文友从屏前走向现实,从久闻其名到今见其人。“哦,你就是凡怡,难怪看着那么亲切呢,因为我们网络神交很久了……”。瞧瞧,这种相见恨晚的愉悦交流多么舒畅。“我们经常报纸同版遇见,别说你的情感文字难登大雅,你写的东西确实打动人,让读者能产生共鸣,我们单位同事都喜欢看你情爱论调的散文呢”。听听,这么肯定的鼓励话语,绝对会让人拥有自信和产生写作动力的。

          联谊会不仅有各类诱人的水果、还有文友们自己编排的各种节目和精彩绝伦的才艺展示,尤其一位诗人载歌载舞表演的《两只蝴蝶》让我们大饱眼福。他那温文尔雅的神态,潇洒倜傥的台风,深情款款的歌喉,以及做蝴蝶状的翩翩起舞,简直嗨翻了全场,惹来掌声和欢呼声不绝于耳。

         联谊会除了视觉上的盛宴和相见恨晚的愉悦,参会的文友们惊喜发现,还有精美的礼品相赠。三本雅致书籍《桐城文学》、《桐城诗词》和《桐城诗歌》让人眼前一亮,这都是各协会自己采编的精神食粮,供参会的大家交流探讨,真正达到以文会友的层面。

        伴随着歌声、掌声、笑脸、狂欢带来的喜庆气氛,参加联谊会的每一个人都陶醉其中了。虽然群里还有很多文友没有到现场,但也能直击联谊会盛况。爱好摄影的作协会员们,第一时间以快讯和图片的形式,在Q群里发回现场报道,让大家一睹为快。桐城作协Q群的发展,既离不开作协领导的重视和管理,也离不开每个会员文友的参与支持和热爱喜欢。因为大家的存在和齐心协力,才有作协壮大发展的空间。

       联谊会结束后,不少会员文友表示: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大家进一步了解作协这个大家庭,还促进了会员与文友之间的沟通,增强了写作氛围,希望能定期举办,共同成长。这真是:缘聚Q群识文友,才子佳人竟风流。诗人作家齐绽放,雨后春笋节更长。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我读严歌苓(外一章)

    标签: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