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帮一家蛮大的民企招财务总监,要求之一是40岁以下,问了问原因,其他部门的总监要求是35岁以下,
考虑到财务需要更丰富的经验,已经放宽到40岁了,放宽 到 40岁 了…
以前在生涯课上把职业分成”大前期职业”和”大后期职业”
大前期职业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可以获得比较大的收益,举的例子是空姐、销售、码农
大后期职业则是“越老越吃香”,举的例子是医生、大学老师、财务
不知不觉间, 财务未必算是大后期职业了, 年轻的CFO越来越多,招聘的年龄要求越来越不高
从社会招聘的角度看,“50岁以下“已是一个不一定说破的要求
听说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是3.7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是2.5年,以前常操心年纪大了的职场人,没工作了怎么办
现在已经不必讶异, 毕竟年纪不用很大也能面临这个问题
前阵子有些公司的35岁隐性裁员引起一片唏嘘,吴伯凡老师在他得到的专栏推了文章,说了说“职场的中档化现象”
在一家公司工作5年以后,很容易陷入职场的“山坳”,在公司获得了安稳感,也丧失了对工作的敬畏心,工作能力不一定有多讲究,薪资要求却已经不能将就。对公司来说性价比非常低。
山坳是个很宜居的地方,但一切的福音都是诅咒,温水里的青蛙总有挂的那一天。
留言声一片绝望,纷纷说自己就是在山坳里的那只青蛙
吴老师可能觉得不应该这么悲观,又说了说“怎么办”,他先把职业分了两类
“泡茶型职业”是没有未来的,不管是搬砖卖体力、做简单劳动卖时间,还是卖脸、卖精力,都是在被企业泡,泡了几泡之后,企业就不想泡了,也是没有其他公司愿意再泡的。
“普洱型职业”是越陈越香,比如律师,比如医生,比如“八级工”,随着时间的增加,你的价值也在增加。
Solution大概是:选择那些普洱型的职业(知识工作者、科学家、大学校长、老中医)
普洱那么好当的吗 つ﹏⊂
又一片绝望
组织变革领袖汤姆彼得斯说中层没有未来
吴伯凡老师说“泡茶型职业” 没有未来
谁有未来呢
在我看来
互联网嚷着终局思维,职场上也可以有终局思维
想想你的职业生涯想怎样结束,往回推,一直推到现在你应该做点什么或不做什么
当你的终点变化了,路径跟着调整,在动态中导航向自己的未来
▼
活得长是问题吗
人还在,钱没了才是问题
年龄长是问题吗
年龄到了,势能没到才是问题
35岁就该从职场滚犊子了吗?
35岁,没有滚犊子的能力才是问题
当你觉得安全的时候,就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