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洁林 苏州大学商学院特聘教授,企业创新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清华大学中国科学和技术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
从对比小米与苹果谈起 亲民 V.S. 神秘 小米是以做手机开始的,看上去苹果是一个竞争对手
苹果的模式是以乔布斯为中心,开发人员非常隐秘地在做一些开发,谁也不知道他们是在做什么,怎么做的,直到产品完全成熟之后才开始公布
但小米的模式是比较亲民的,他们一直在跟用户做全方位的互动
从产品开发的过程,到销售,再到运作、售后服务都密切地跟客户、粉丝互动
集大成 V.S. 极简 从产品战略的思路来说,雷总也说过,小米手机的思路苹果很不一样,苹果是极简,小米是集大成
如果用理论来做解读的话,集大成的思路是把长尾的客户需求分布尽量包括进来
苹果设计产品是重点满足很大一部分人的需求,但很大一部分的长尾客户被甩掉了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照顾到长尾客户了这样子做产品就有一些创新的思路
一个思路是做很多很多小众的产品,满足不同的长尾客户的需求,很多做小众产品的,都是采取这样的思路来覆盖长尾的客户
还有一种做法是把你的产品功能做得比较丰富,做得很细,尽量地把长尾上的客户全部给覆盖起来
我认为这个就是小米的思路
互联网背景下的小米迭代创新模式 雷总是互联网思维非常得力的一个传道者
我个人认为,互联网思维是一个真实的东西,但是这个真实的东西也是有历史条件的,为什么呢?我们这一代人是互联网的移民,我们的前半生是生活在前互联网时代的
我们知道我们的生活方式、做事情的方式、产业方式是怎么运作的
还有一些人,比较年轻,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就生活在互联网上面
所以,只有在我们这样一个特殊的点上,你才看到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因为你可以比较,你可以看到前互联网时代,你也可以看到互联网时代
而我们的下一代就有可能看不到互联网时代了,因为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感受不到前互联网时代,他们会觉得本来就是这样子的,所以他们不会去考虑这个问题
所以,互联网思维是有时代的特征的以上是我把小米的迭代模式放在互联网背景下稍微做的解读
在互联网上面有很多像我这样的移民,有很多原住民,也有新生代,大家的需求是五花八门的,愿意参与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
从一个产品的功能需求开始,如果我们需要得到用户的参与,需要找到几个愿意来帮助我们,愿意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告诉我们你的手机应该怎么发,这种人实际上是很稀罕的,只有互联网才提供了这样的渠道,让我们非常便宜就能找到他们
如果在春秋战国,这个事情是不可能的
因为你不可能驾着一个牛车,从齐国到鲁国,又到楚国,到处去找你的发烧友,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当年做这样的事情很困难
但是互联网时代完全不一样,互联网让我们在茫茫人海中可以找到一些稀有的发烧友,告诉我们他需要什么
对于发烧友来说,这样的交流反馈是非常廉价的一份奉献,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而对于像小米来说,对于一个供应商来说,就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了
在做产品开发的时候,公司的员工所有的沟通几乎都是在网络上进行的
还有就是内测,自己内部来找一些bugs,这个在网上做已经做了很多年了
但是在做内测的时候,因为公司内部员工的同质化太高了,所以不管内测的程序多么严密,能找到bugs是非常有限的
按照常理,大概能够找到20%~30% 的bugs,大部分的bugs是找不的
但是当推到更广泛的用户群中去的话,由于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嗜好,他们能够帮你从不同的方面找到错误
大概有70%的错误能够通过用户帮你找到找到之后就可以开始新一轮的迭代,对产品进行改进和完善
所以,我想这个过程,不管是内还是外,都可以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实现
我去跟小米雷总做访谈的时候了解到,小米不仅软件是这么做的,硬件也是这么做的,这是让我比较惊讶的地方
还有一个让我惊讶的地方是,小米不仅在软件米柚和手机上是这么做的,公司也是迭代成长的
我在采访小米高层的时候,听了不少的故事,也跟他们基层的员工交流过,知道小米整个公司的运作,包括他们的售后服务都是在试错、迭代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有一本比较受创业者推崇的一本书叫《精益创业》,这是美国的一位创业者写的,现在在哈佛大学做驻校创业者
他的有些思路跟小米的做法有些类似,但是这本书是在小米创业之后出版的
那次我去跟小米的雷总访谈的时候,问过他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他说从没听说过,所以我觉得全球的创业者有着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
关于《精益创业》的思路,实际上有很多讨论
有一位比较出名的创业者叫Mark Anderson,他是互联网的第一个浏览器的开发者,他对迭代创新的说法是有保留的
他认为,重大创新需要有独特洞见的创新者,一次完成
在迭代创新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就是试错,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个关键的点,就是让你的产品找到点燃市场的引爆点
Mark Anderson认为像米柚这样的产品,能够点燃市场,像病毒式的成长,这是一个意外,不是一个常态,因为你不能期望每个产品都像小米一样实现病毒式地成长
还有就是不要轻言放弃
Mark Anderson说过,我佩服那些勇于转型的创业者,但是更加佩服那些坚定不移的坚持自己想法的创业者
这是Mark Anderson对于迭代创新局限的一些想法,我自己也比较认同他的观点
从产品的战略上来说,小米能够覆盖更多长尾上的客户,迭代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还有小米反复强调的利用粉丝的热情来帮助公司的成长也很重要
未来的路上挑战依然存在 现在利用粉丝互动已经很流行了,在古代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宗教
宗教有教友,靠教友来帮教堂出钱出力来做这个事情
后来有了大学,大学开始做起来的时候就是通过校友来帮助学校的成长
最近有一些非盈利平台开始崛起,利用大家的剩余时间和热情来做一些事情
早期的时候我们知道有开放资源的软件,比如linux,android等等,靠大家的智慧能产生很好的产品
对一个公司来说,聚沙成塔是个巨大的力量
我相信未来很多公司都会在这个方面竞争,竞争粉丝的注意力,竞争他们的时间,也竞争他们的爱——看他们爱你有多少
对于小米,试错的模式能不能构建出革命性的产品是挑战之一,这也是Mark Anderson的一个观点
试错,实际上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创新模式
科学革命开始后,就兴起一波由科学推动的创新方式,有原理,有技术,有产品,还有市场,形成了一个主流,它的历史实际上是比较短的
后来到工业革命,其实工业革命早期也是在试错所以说真正由科学推动的创新实际也就100多年的历史
科学创新的力量非常强大,有时候会强大到让我们忘记了试错究竟应该怎么做
互联网时代,又来了一轮新的试错方式,方式变了,但人类试错的精神并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