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为了钱而工作吗?

察言观色 下面这个TED视频的播放量超过1600万次,看完后有一些对已有思想的颠覆,它指出了一种许多公司都视为当然的做法,在科学的研究过程中,被反复的实验结果证实是错误的


—— 电商观察  小白 不止一次地听人说过,无论什么爱好,只要变成了工作,做起来就会变得 又累又没意思

比如,你喜欢读书,可真做了图书编辑,也许就发现自己下了班什么书都不想再看了

把创意和乐趣扼杀掉的,真的是工作本身吗? 推荐一个播放量 超过1600万次 的TED演讲,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全新的看法

视频长约18分钟 若不方便观看,可下拉阅读书单君整理的干货 ▼ 先来玩一个智力题 ▽ 房间的桌子上有一根蜡烛,一盒大头钉和一包火柴,现在,请你想一个办法,把蜡烛固定在墙上, 同时,又不能让烛泪滴到桌上

你会怎么做? 用大头钉把蜡烛钉在墙上?或者,熔化蜡烛的底部,把它黏在墙上? 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可能不外乎是这两种方法吧

实际上,这些都行不通

不过,只要再思考5到10分钟,许多人就能想出解决办法了: 就像上图展示的那样:只需把大头钉从盒子里取出,将空盒子视为支撑蜡烛的平台,用钉子把固定在墙上,即可

此题的重点,在于打破“固定功能”的思维: 很多人看到盒子后,通常只是把它当成装大头针的容器——因为,盒子通常被人认为是“容器”,这是它的 “固定功能” ,从而忽略了它可延伸出的其他功能,比如,作为放蜡烛的平台

1945年,利用这个“蜡烛问题”,心理学家们做了这么个实验: 他们把参加实验的志愿者分成A、B两组

告诉A组:来做一下这个“蜡烛问题”吧,看看你们要用多长时间

告诉B组说:来做一下这个“蜡烛问题”吧, 如果你是前25%最快解决问题的,那就能拿到五块钱 ;而最快解决的,能拿到20块

(按照通货膨胀,这个奖金的诱惑不小) 结果,你猜哪个组更快地给出了解答? 答案是:被告知有奖励的B组,比未被告知有奖励的A组平均 多用了三分半钟 才解出来

你没看错—— 有奖励,但多花了整整三分半钟 ——这个小小的实验,简直违背了我们的常识!因为我们印象中的情况是这样的—— 公司会设立一些特别奖金,奖励解决特定问题的员工——所谓绩效激励; 父母会告诉小孩子:如果你这次考试考了前5名,就给你买XXX——所谓的物质奖励; …… 蜡烛实验VS我们的经验常识,到底谁错了? 哪些问题不能靠钱解决? 也许有人会说,一次实验的结果根本不能说明问题

但事实上,这个实验在过去几十年间被 重复进行了多次 ,而且结论很明显: 外部奖励在某些情况是可行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外部奖励的手段不仅没作用,更可能会产生反效果

那么,哪些情况适用外部奖励,哪些情况不适用呢? 加拿大心理学家Glucksberg曾做过一个 山寨版的“蜡烛实验” : 依然是要求参与者把蜡烛固定在墙上,不让烛泪滴在桌子上

而且,参与者同样被分为有奖励和没奖励两组
不同的是, 大头钉被从盒子里拿出来了
结果如何呢? 有奖励的那组远远地胜过无奖励的那组

这是不是证明了,奖励依然是有效果的? 没错,但仅仅是在一定范围内有效: 把大头钉留在盒子里时,需要参与者动用创造性思维去思考问题,他们面临的是一个 创意性的任务 ; 而从盒子拿出大头钉后,参与者不需要动脑袋就能发现那个孤零零的盒子的作用,他们面临的是一个 机械性的任务

也就是说,当人们处在规则简单、目标明显的情况下,奖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只要机械地工作,奖励就能让人更有劲地向前冲

但当人们 需要真正开动大脑潜力寻找解决方案时,奖励反而会让人们眼光狭隘 ,限制了想象力

可是,在如今的商业机制中,人们还是用奖励那一套老方法来对待所有类型的工作:无论是工厂流水线的工人,还是创意工作室里的设计师,考核奖惩机制实质上都差不多

但问题是 ▽ 21世纪的工作更要求创造性 如今,很多公司会把常规的机械性工作外包

而像会计、财务分析、电脑编程等工作,将来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也很容易变得自动化、边缘化

所以,未来的工作最需要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书米”们可以想想,你的工作,是有清楚的规则和简单的解决方案的吗,是仅仅通过简单的计算和分析能力就能解决的吗? 如果不是,那你的工作就是创意式的工作,你要面临的问题也是真正的“蜡烛问题”

所以,如果仅靠奖惩来提升这类工作的绩效,是远远不够的

再举个栗子 ▽ 经济学家Dan Ariely和他的三位搭档,曾对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做了一些研究

他们给这些学生设计了两种游戏: 一种要求创造力 一种仅要求专注 然后,他们给这两种游戏都设置了奖励组别:高奖励组,中奖励组和低奖励组

结果发现: 在要求专注的 机械性 工作中, 奖励越高的小组,表现得越好 ;而在要求 创造力 的创意性工作中, 高奖励组却往往表现得最差

好吧,如果你觉得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太笨,或者美国的国情不适用于我们发展中国家,那也可以参考他们在 印度 做的相同实验的结果: 在 九个创意性游戏 中,有 八个高奖励组 的表现是 最差 的

多个实验都证明了,对于21世纪的创意性工作,传统的绩效奖惩机制已经不好使了,反而容易出现反效果! 但在现实中,管理者们还是扭转不了传统的思路

伦敦政经学院的经济学家曾汇整了51个关于企业内部绩效薪酬的研究,结果明显地表明: 金钱的诱因会对整体绩效带来负面效果

幸好,研究人类动机的科学家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那就是 ▽ 内在的动因更能改变世界 什么是内在动因? 主讲人丹尼尔·平克认为,内在诱因可分为三点: 1) 自主性: 人们想要把控自己人生的需求; 2) 掌握力: 想在举足轻重的事情上做得更好的欲望; 3) 使命感: 希望所做之事能促进更高、更远的理想

这里,我们详细地谈谈自主性

雇主首先要给员工合理与足够的工资,让金钱不再是问题,然后再给他们很大的自治权

这种调动员工自主性的做法,已经开始形成一种有趣的工作趋势,获得了不小的成效

举几个栗子 ▽ ➀ Atlassian 这是一家估值超30亿美元的澳大利亚“独角兽”公司

每年,他们都会尝试几次很酷的实验:跟公司里的软件工程师说: “接下来的24个小时,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只要它和你每天的工作无关,随便你要做什么都行

” 然后,这些工程师便利用这24小时写出一套套有趣的编程,实现自己平时工作以外的想法,第二天再集体上交

结果,这个听起来有点疯狂的计划为Atlassian在创新上带来极大的帮助

➁ 谷歌 Google Google允许工程师可以用工作的五分之一时间去做所有他们想做的事情,自由地分配工作时间、任务、团队、做法…… 这种完全的自主权为Google带来了很多新产品:Gmail、Orkut、Google News…… (以自由、放松著称的Google办公室) ➂ ROWE 所谓“ROWE”,即“只论结果的工作环境”(Results Only Work Environment)的英文缩写,这种方法强调:工作不需要日程表,不需要到公司打卡或坐班,员工不需要在特定时间到公司,只要把工作做好就行

这由两个美国分析师所创造的工作方法

他们把这个方法在北美十几家运用后,结果,几乎所有公司的工作生产力、员工满意度都提升了

➃ 维基百科 Wikipedia 上世纪90年代,如日中天的微软开始制作网络百科全书,他们制定了一个叫Encarta的计划,而执行的奖励方式就是金钱——他们付钱给专业人士,让他们编辑每个词条的文章,并安排收入颇丰的主管们监督着整个计划

而另一个百科全书计划则用了完全不同的模式,它开放让每一个网民都有权利来自行编辑词条,所有人都是为了兴趣而作,没人从中拿到一分钱

后者,就是现在公认的互联网第一词典——维基百科(Wikipedia)

如果在十年前,你去问一个经济学家:我有两种撰写百科全书的模式,一种以金钱为奖励,一种靠别人的内在驱动力来执行,谁会赢? 相信没有一个经济学家会支持维基百科的模式

但现在呢? (微软词典 Encarta之死) 更远地看,未来呢? 内在驱动和外部奖励之间的战争,谁会赢? 书单君相信,内在动机,即自主性、掌握力和使命感,将获得压倒性的胜利

目前,科学知识和商业行为之间有条尚未弥补的鸿沟: 20世纪遗留下来的奖惩机制只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有效,它们对人们的创造力更是有弊无利;而真正高绩效的秘密,不在于奖惩,而是人心中看不见的内在动力

在将来,如果我们能撇弃“萝卜和大棒”的想法,用更自由的、更先进的方式来强化我们的公司、改善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环境,或许,我们能进一步改变世界

小编后记: 看完演讲后,小编有一些疑问

视频中列举的,利用调动员工自主性的做法,是否适合在中国的公司中实行?现在的社会现状是:许多人走出自己的城市,力求在大城市中闯荡一番,这势必需要经济基础的支撑,所以解决温饱和住宿成为第一要务

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公司领导要不追求效率、要不只看结果,你的创造性行为,在他们看来更多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行为,甚至有时候会视为“不务正业”,并不会对你的评价或者绩效产生多大影响

但是不得不说,这种做法是非常适合创业型小公司的,现在创业势头正浓,国外大公司(如Google、Facebook)的弹性制、自由化工作方式,越来越多被行业内的人认同,并且试行,这对于越来越向往自由的90后、00后这一代,无疑是个好现象

把握企业命脉,成就趋势商机! 改变任何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可能是我们再过100年都不可能遇到的商机! 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把握百年难遇商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