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视角下文化企业竞争力研究 论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2014年,成为深改元年,怀着伟大复兴梦想的中国,进入新的“改革时间”。2014年的APEC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文化企业只有顺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把握核心资源要素,形成产业集聚优势,融合创新,才能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具有竞争力。
  一、新常态背景下文化企业的机遇
  1、产业融合加速文化企业转型升级
  文化企业作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载体,肩负着参与、传播中华文化的光荣使命。文化产业拥有融合的深厚基础和广阔空间,是一个溢出效应较强的产业,与多个产业存在天然的耦合关系。产业融合成为一种产业创新,给世界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我国新常态背景下的产业融合及产业结构调整,势必加速文化企业集聚,形成协同效应。新媒体、旅游、信息、建筑等相关产业可以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平台,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载体,实现文化企业的市场化和规模化。
  2、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企业成长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工作,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
  3、政策红利促进文化企业发展
  2013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是文化产业实现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期。2014年是文化产业升级版政策支持一年,密集出台的文化产业相关政策涵盖了产业融合、文化金融、财税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等方面。
  4、国际化进程推动文化企业竞争力形成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渐缩小,其中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面对这样一个文化多元、产品多样、流通渠道日益全球化的新时代,文化企业要在现代文明的基础上传承中华文化,生产富有竞争力和市场魅力的文化产品,更需要以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观与国际社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二、优化竞争力模块,完善文化企业合理布局
  在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文化企业要优化竞争力模块结构,合理布局,形成企业竞争力体系。
  1、战略规划能力
  文化企业的战略制定是基于对项目本身的理解、对城市、对行业、对宏观形势、对市场、对竞争对手的理解,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准确的、客观的判断才能制定正确的、符合行业健康发展的企业发展战略。文化企业要树立文化产业集群关键,联系文化资源在空间上集聚,形成文化产业园区,通过文化资源与高新技术的结合,调整和提升自身战略结构,为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提供创新来源。
  2、资源整合能力
  任何文化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各种资源的支持,文化企业竞争力更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其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更在于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文化企业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其资源整合既包括知识、新技术、信息、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等内部资源的整合,也包括一系列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的整合。只有对多种资源的灵活运用,相互共享,有效配置,才能使文化企业形成竞争力,发挥最大优势。
  3、运营管理能力
  文化企业提高开发运营能力,要建立企业自身的价值判断体系、规范企业运营业务的范畴及流程,以经营计划为核心,加强计划管理和目标管理。建立扁平化组织结构,增大管理幅度,打破部门界限和职位界限,实施柔性化人力资源管理,建立有效晋升激励机制,培养员工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4、学习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为文化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提出了新的起点。文化企业在变化的环境中需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管理系统,利用软件系统或相应工具,对文化产品及服务中大量的有价值的方案、策划、成果、经验等知识进行分类存储和管理,积累知识资产避免流失,促进知识的学习、共享、培训、再利用和创新,有效降低组织运营成本,强化竞争能力。
  三、内外兼修打造文化企业竞争力升级的新常态模式
  1、以政策保障文化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新常态下的稳定发展,宏观政策设计方面要鼓励文化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跨地区、跨部门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要支持文化企业进行典型示范效应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等项目的建设,促进文化企业开展连锁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