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加快进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全新定位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倡导下,中央各部门、各地各高校深刻认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纷纷建立起一套辅导员选拔、培养、激励、保障的体制机制
2014年3月教育部思政司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2014]2号),明确界定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概况、基本要求、职业能力标准,其中,高校辅导员不但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也是高校辅导员需要同时具备的
高校辅导员的定位与要求得以提高
加快进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是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和对象的现实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九方面都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主要任务,然而,这些工作内容和性质导致高校辅导员工作不断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与分析
1.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不够深入
辅导员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中国化的重要政治理论是教育部24号令文件中明确指出的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是一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多领域的工作,因此,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是辅导员工作的基础,也是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基础
专业知识的不系统、不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将导致教育能力不足因此,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然而,目前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高校辅导员占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一半以上,虽然市、校等各级管理机构均会组织培训,但并不深入,更缺乏系统性,高校辅导员专业知识结构不完善
2.可迁移技能培训缺乏系统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作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工具,高校辅导员的通用能力是做好大学生日常管理的重要保障
它通常分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心理素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等
高校辅导员选拔过程中对辅导员的可迁移技能相当重视,但在入职后,可迁移技能提升主要靠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实践积累和感悟,缺乏相应的培训,更缺乏系统性的培训
3.缺乏职业认同产生职业倦怠感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做到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
这需要高校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有浓厚的热情和深刻的认同,对职业的价值和意义有深入的理解,愿意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和付出
然而,一些高校辅导员对这份职业认同不足,对职业价值缺乏理解,长此以往,会产生职业倦怠感,逐渐对工作丧失热情,工作态度消极,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常常表现出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
三、对策与建议
1.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化建设
关心和帮助高校辅导员个人成长和发展,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提供体系化的建议和平台
在人力财力上支持高校辅导员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并在政策上促进高校将辅导员的职业资格认证与职称评定、人事聘用、考核、薪酬等挂钩以体现其重要性
同时,规范管理培训各个环节,建立严格的质量保障监督体系,建立辅导员个体培养跟踪和指导,是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性渠道之一
2.构建高校辅导员团队,建立传、帮、带机制
目前高校辅导员多以学院划分为团队,但传、帮、带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高校辅导员多以学院学工团队为组织形式,但各个辅导员所带班级没有交集,工作任务也多被模块划分,模块之间交流较少,朋辈之间交流较少,很多工作经验和品牌缺乏传授和传承
高校在促进辅导员发觉自身品牌特色的同时,也应该为辅导员们搭建平台,让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同时,为辅导员搭建展示个人风采的平台,让全校师生增加对辅导员这个职业的了解和认同
3.完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机制,提高辅导员主动成长意识
关心高校辅导员的切身利益,是保障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提高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