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资助工作视域下的贫困生感恩教育研究 2017毕业论文下载

高职院校贫困生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重要民生问题,国家每年拿出大量资金解决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目的是“绝不让一个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各高校、社会的高度重视,各高校也积极开展资助工作,不断加大资助力度,已初步建立了以“奖、贷、勤、助、补”为主的多元化贫困生资助体系

使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享受到了帮助与资助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在校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随之攀升;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1-2015年贫困生比例为:22.6%、23.7%、25.5%、26.3%、27.8%

随着贫困学生的增加,国家也在不断加大资助力量,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得到国家的重视、社会的大力支持

但是高校资助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

受到资助的贫困生不少感恩品质良好,有感恩情怀,对国家、社会和学校有回馈心理,然而仍有许多受助学生情感麻木、态度冷漠,没有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和服务社会之心,反而是长期的依赖和情感冷漠,有的甚至出现了忘恩负义的行为,这无疑是令人遗憾和痛心的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孩子,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资助工作与贫困生感恩教育之间存在很大问题,由于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冲击,致使受助学生感恩意识扭曲

因此,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不仅是从经济上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困难,更重在从情感上、思想上给予他们精神资助,重点加强品质教育和感恩教育,用“品”来引导他们的思想,用“恩”来启迪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报恩情感,把自己塑造成在生活中自强自立,在学业上进取成才,在情感上自尊自爱,知道回馈社会、懂得爱和奉献的大学生

一、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贫困生“感恩教育”现状调查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座谈访问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形式,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样本,选取不同专业、民族、性别、生源地等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向受资助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7份;向未受资助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8份

从调查问卷统计数据中得知,在回答“如果申请了国家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问题时,83%的同学表示会按期还贷,12%的同学表示尽力而为,3%同学表示看工作收入情况,2%的同学表示想尽一切办法逃避还款;87.9%的贫困生认为大学生具备感恩意识和行为是一种必备的素质和应有的责任;8.6%认为自己取得的进步和成绩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没有必要去感谢别人;对目前高校学生感恩思想的现状,22.6%的人认为严重缺失,60%认为正在缺失,17.4%认为尚未缺失

对于“大学生是否需要感恩教育时”,87%的人认为需要,8%认为不需要,5%认为无所谓

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校贫困生中大多数贫困生对感恩有正确的认识,内心也有感恩情感,但在学习、生活中将真正感恩意识付之于行动却很少,情况并不乐观,感恩意识严重缺乏

通过受资助学生子样本差异分析,掌握了受资助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得出女生的感恩意识强于男生,非独生子女学生的感恩意识强于独生子女的学生,城市学生的感恩意识强于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学生,文科生的感恩意识强于理工科学生

为什么同一群体中不同个体所呈现出的感恩意识会有不同?虽然是由于不同个体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度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环节出现了问题,资助的执行程序和现有的贫困生资助方式教育方式皆有不合理的地方

从调查研究结果可知:高校应当加大对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教育,采取积极措施,不仅帮助贫困学生在经济上解困,也要在精神上解困,实现助困向自我解困、育人向自育的模式转变

二、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一)贫困生自身心理存在缺陷
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生大多来自于农村,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经济上的窘迫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毕业级今后的个人发展等方面处于劣势,心理往往容易出现不平衡,主要表现为:自卑、敏感、防范、嫉妒、多疑、麻木、冷漠等,他们不能客观公正地审视自己,对于自己的失败更多归结于外界的客观条件,甚至抱怨命运不公

正是这种不良心理的影响,导致贫困生在得到资助后,一来认为自己贫困受到资助是出于无奈,得到国家的资助是理所当然,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只是出于问情和怜悯

二来经济上的差距、城乡之间的差距会让他们觉得社会不公,因而产生“仇富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