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应急管理中的问题及发展建议研究——从信息基本原理的视角看中国政府应急管理 2017毕业论文下载

1.绪论   1.1政府应急管理   政府应急管理(govern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GEM)是从早期的危机管理以及应急管理发展而来的,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的产物


综合相关的理论探索,可以将“政府应急管理”的概念界定为: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在科学的公共管理理念指导下,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防止和减轻突发公共事件灾害、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管理活动

  1.2信息与政府应急管理   政府应急管理的对象是突发事件,政府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往往伴随着对信息的搜集、披露、转化运用等过程;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让人们看到信息技术在政府应急管理中存在着巨大的应用空间

正是由于信息本身与应急管理的密切联系以及政府应急管理领域信息技术的巨大潜力,“信息”成为了政府应急管理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2.从信息交流的角度看,政府与公众缺乏互动   2.1信息交流的心理模型   右图为信息交流的心理模型, S,R分别为交流发送者和接收者,M为交流界面,其两侧矩形框中表示的是交流双方的心理活动过程

根据S、R的心理过程可以看出,信息交流的实现依赖于S、R的行为

他们的行为基础就是从需求到动机到刺激作用到信息交流行为的一系列心理过程

[2]从中可以看出除了S的知识库是交流信息的来源之外,信息交流双方的信息需求也是实现交流的必要条件

  2.2政府忽视了公众对信息的心理需求   传统的应急管理信息沟通立足于政府本位,在多年的计划经济理念的影响下,政府认为应急管理的任务只能由政府承担,公民对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知晓与否并不重要

传统观念中这种对公民参与的忽视,实际上是政府没有对作为交流主体之一(交流接受者)的公众的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心理需求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而政府就不会有与公众进行信息交流的“动机”,缺乏“信息交流的心理模型”中需求、动机等行为基础,SMR信息流就无法形成

这也是目前中国政府应急管理中信息沟通不畅的重要主观因素

  2.3公众信息交流参与意识薄弱   沟通是互动的,有效的危机信息沟通应是能够与公众开展双向互动交流的沟通

[3]只有当公众意识到突发事件的信息沟通的重要性,交流双方的信息沟通才有可能,否则,“需求—>动机—>刺激作用—>信息交流行为”这一系列的心理过程就无从谈起

当前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情况是,公众的参与主动性和自觉性不高,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应急管理主体中的重要一环,在政府应急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基于信息传递的保真原理,政府应急管理中信息公开存在问题   3.1信息传递的保真原理   信息保真是人类信息交流的基本要求,所谓信息保真就是信息守恒

尽管信息交流的过程受信息衰减的影响而无法使S的信息全部准确地传递到R,但S与R之间的信息分享应有一个基本标准

信息保真就是力求使信息交流能够达到或超过这个标准

[4]具体来说,信息保真原理既要求信息传递过程避免信息的衰减,也要避免信息的增值

  3.2政府信息披露滞后,影响信息真实性   在中国政府应急管理实践中,一些官员“官本位”思想严重,当危机出现时,第一反应总是压制、掩盖,不愿公开

但事实上,在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政府的权威信息传播得越早、越多、越准确,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政府的威信

[5]   在各类突发事件中,特别是当人们的生存和安全受到威胁,社会便会陷入恐慌,公众势必会迫切地想知道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此时如果政府没有在第一时间将事态发展、应急措施等信息准确地告知公众,谣言就会产生,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恐慌

  3.3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信息传播杂乱无章   突发事件发生后,一旦政府出现上述的信息披露滞后,其他非官方渠道的信息传播就会取代政府的权威信息发布,充斥着社会舆论和媒体

  这些非官方信息往往是杂乱无章的

这些信息分布散乱,而且在公众中流传很快,其中又难免真假混杂,面对如此繁杂的信息,要从中找到真实的,鉴别出虚构的谣言,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种信息杂乱无章往往会扭曲事件真相,影响公众对事件的正确认知

4.基于信息传递的冗余原理,政府在公众意识引导中存在问题   4.1信息传递的冗余原理   冗余原理是在信息多路传递基础上产生的,为实现信息准确传递、减少衰减和增值的一种基本方法

它是指在信息交流过程中为了使信息准确地自S传递到R而使用各种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