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沟域旅游“景区+农户”的模式研究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一、大连市发展“沟域旅游”的现状
  (一)大连发展“沟域旅游”的背景
  大连农村景观类型众多,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三成,具有丰富的沟域生态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充足的客源市场,奠定了发展“沟域旅游”的基础


在宏观政策的支持下,大连市也进入了开发初级阶段,其中已有部分“旅游沟域”投入运营,例如冰峪沟风景区、唐风温泉旅游度假区和金州大黑山风景区

宏观政策的支持和丰厚的资源基础决定了大连市发展“沟域旅游”的必然性

  (二)大连发展“沟域旅游”存在的问题
  整体上看,大连市的“沟域旅游”呈现出健康、稳健的发展势头,充分利用资源、积极响应相关政策,一些地区的发展已初具规模,走在了“沟域旅游”的前列

然而,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还是制约了“沟域旅游”的发展

  1、大连市对开发“沟域旅游”投入了大量资金,大连市的“沟域旅游”发展也已初具规模

由于没能站在全局角度分析大连市的资源基础和发展现状,导致“沟域旅游”缺乏整体性、前瞻性的整体规划,已开发的部分旅游沟域没有形成各自的特点,出现了恶性重复竞争,导致景区之间打价格战、服务水平下降

另一方面也将阻碍“沟域”的健康有序发展,不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不利于实现核心品牌和规模效应

  2、“沟域旅游”产品单一、无创新、千篇一律,现有的项目产业形式单一,旅游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弱,极易被复制,降低了口碑和游客的重游率

就大连已有的和正在开发的沟域旅游项目来看,作为沿海城市,项目多集中于海滩海岛开发,充分利用优质的水域资源、打造具有海洋风情的旅游产品,包括大长山岛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李家沟阳光海岸旅游综合体,这些海滩、海岛项目完成后能否形成自身的特色、在竞争激励的市场中扮演无可替代的角色、成功盈利,这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3、大连市发展“沟域旅游”缺乏优秀的人才,主要表现在:“沟域旅游”属于新兴的旅游模式,国内相关的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方向、市场推广等问题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的;山区服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烈、方式不到位,沟域旅游所依托的资源基本都是在农村地区,而服务人员多来自于当地社区,因此缺乏相关服务的经验,在各个方便都很难达到高水平的服务质量

  二、“景区+农户”模式
  (一)“景区+农户”模式的表现形式
  国内只有翁瑾、杨开忠在《重渡沟“景区公司+农户”的旅游产业组织模式》一文中提出了“景区+农户”的理念,是一种旅游目的地内部的产业组织模式,它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为了实现地方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景区开发管理公司通过客源、价格和质量管理等方式控制区域内产权独立的旅馆的经营

其本质是互补品生产企业在不涉及产权的情况下,实现经营层面的一体化

  (二)“景区+农户”模式的可行性
  1、提高“农户”服务质量

由于农户没有从事旅游业的经验,服务的硬性指标(基础的接待设施、餐饮住宿设施等)和软服务(服务态度、服务方式等)都很难符合游客的需求

在实施了“景区+农户”模式以后,景区开发公司可以对“农户”的服务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和控制,引进行业内的专业人员对从事旅游接待服务的农户进行培训和引导,提高目的地的服务水平和游客的满意度及重游率

景区成立监督机制可以纠正农户在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收集游客的信息,将其反馈给农户,从实际层面直接引导农户提供高质量的、能满足游客需求的服务

景区对农户的培养、监督、引导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保障,景区以其成熟的市场运作机制和优质的经验为农户提供可以借鉴和参考的依据


  2、有效规避“农户”个人利益为主

“农户”作为单独的个体服务旅游者时,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最大化,个别农户不惜以降低服务质量来获得利益,这不仅严重影响目的地的形象,游客在该地旅游体验质量的降低将会带来不可预见性的严重后果,满意度的下降会造成零重游率,同时较差的口碑也会使其他游客对该地弃之不理

在互联网高速发达的今天,若游客对该地的评价是正面的,将会带来可观的市场前景,反之也会使景区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提高游客的体验质量和满意度直观重要,在此过程中就要规避农户的以个人眼前利益为主

“景区+农户”模式加强了“景区”对“农户”的监督
  3、实现经营层面的一体化

景区开发公司虽然不拥有“农家”的产权,但是有价格制定权和管理权,可以从宏观层面约束“农家”的经营活动,“景区”和“农家”都有极强的外部性,这种模式本质上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