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Intern ational Investment),又称对外投资(Foreign Investment)或海外投资(Overseas Investment),是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将其拥有的货币资本或产业资本,通过跨国界流动和营运,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
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国际投资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对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而言,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如何在国际经济往来中发展对外投资是今后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重点
一、国际投资解读
1、参与国际投资活动的资本形式是多样化的
它既有以实物资本形式表现的资本,如机器设备、商品等,也有以无形资产形式表现的资本,如商标、专利、管理技术、情报信息、生产诀窍等;还有以金融资产形式表现的资本,如债券、股票、衍生证券等
2、参与国际投资活动的主体是多元化的
投资主体是指独立行使对外投资活动决策权力并承担相应责任的法人或自然人,包括官方和非官方机构、跨国公司、跨国金融机构及居民个人投资者
而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是其中的主体
3、国际投资活动是对资本的跨国经营运活动这一点既与国际贸易相区别,也与单纯的国际信贷活动相区别
国际贸易主要是商品的国际流通与交换,实现商品的价值;国际信贷主要是货币的贷方与回收,虽然其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资本的价值增值,但在资本的具体营运过程中,资本的所有人对其并无控制权;而国际投资活动,则是各种资本运营的结合,是在经营中实现资本的增值
二、国际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1、对我国民族工业来说,主要是受外资的压制效应的影响,即外资凭借其技术、规模等垄断优势,通过兼并、收购和新建企业,挤压我国民族企业,挤占我国国内市场,使我国的产业发展缺乏动态比较优势而成长乏力
中国的民族工业经过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实力和规模
但相对与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而言仍处于发展的幼稚期,无论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及规模等诸多方面处于绝对的劣势,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本国的名优产品、老品牌要么被国外品牌吞食,要么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自行消失
2、外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状况,并导致国家对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下降
首先,外资投向方面的结构失衡问题非常突出
主要是外资大都集中于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外资大都看好中国具有劳动力资源优势,加之这些产业资金回收期短、见效快,能够保证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
外资流向不合理不利与我国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使产业结构低度化、趋同化和重复建设问题日益严重
其次,外资投入的地域性差异也客观上拉大我国地区经济差异由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影响,外资实际投入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
3、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给中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经济全球化正带来一种新的全球性分工格局
发达国家在获取产品高额利润的同时主要发展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而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大量污染环境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从中国吸引国际投资的流向也可以看出,中国除了继续作为原料、初级产品的供应者外,还逐渐成为工业制成品的供应基地
这样的国际投资流向会给中国将来经济发展带来产业结构畸形、低级化,环境污染严重,社会成本加重等不良后果
三、我国应对国际投资的策略分析
1、适度保护民族工业,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改善我国的产业组织状况
由于我国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不利于规模经济的产生,在国际竞争中缺乏竞争力
加快企业间的购并联合,提高产业整合度,促使工业结构从以中小企业为主向大型企业为主转变,利用购并这一当今世界现代企业最主要的成长方式,通过购并实现“强强联合”,形成民族工业的中坚力量,并借此培育我国第一批世界级跨国公司和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参与国际竞争,与实力强大的国外跨国公司抗衡
2、更新观念,扩大中国国际投资的范围和方向,积极推动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
在引资范围上,过去中国大陆引进的外资多来自中国的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国家,其中港、台占很大比重
但这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几年来对外投资的力度和广度有所减弱
而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势头保持强劲,今后我国应重点加大吸收北美、欧盟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
3.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市场经济,促使各类企业成为平等的微观市场主体
根据建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