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与中古文学研究》课题组——千唐志斋调研报告

2016年8月4日上午9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考古发现与中古文学研究》课题组部分老师和博士生来千唐志斋考察调研


考察得到了新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克见,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喜红,千唐志斋书记于小春的热烈欢迎,并有幸得到他们的陪同参观了千唐志斋


同时得到了《洛阳日报》社社长贾海修先生的支持,他从洛阳与我们一同到了新安县铁门镇


新乡学院文学院左建副教授专程从新乡赶到洛阳,与我们一同考察

千唐志斋博物馆推广部毕主任为我们介绍了千唐志斋的全部历史和馆藏墓志以及张钫故居的情况


一 我虽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利用千唐志斋藏志进行唐诗的印证工作,近年更集中于从事出土文献与唐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不断地利用这些石刻文献


按照平时的关注程度,对于千唐志斋我并不陌生,但这次调研,还是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进入千唐志斋,康有为的“丸泥欲封,紫气犹存关令尹;凿坯可乐,霸亭谁识故将军”即映入眼帘


张钫这一位在近代史上戎马倥偬的将军,失意之后,居于自家的花园“蛰庐”以建设这一项文化事业,文延老子,武比李广,文事武功,堪称齐备


张钫自己又在门楣上题写“谁非过客,花是主人”八个大字,可谓人生真谛的大彻大悟


千唐志斋文化内涵不断加深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新出墓志的持续搜集和增加,因此我们的参观从新的墓志展厅开始


印象最深的是卢公亮夫妇墓志,这合墓志在我看到的所有墓志中最为特殊:就形制而言,它是一合龟形墓志;从体式而言,它一合鸳鸯墓志;从内容而言,它又是两篇重要的文学作品


此外还有重要的诗人墓志如郑虔墓志、许景先墓志等
在宋代墓志展厅,我们还看到范仲淹夫人的墓志

我非常感兴趣的是千唐志斋专门设立了家族墓志展厅,将新出土的隋唐时期杨氏家族墓志集中在一起,体现了这一唐代名门望族的文化传承历史


我近年来专门从事《新出石刻史料与唐代文学家族》的研究,在《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过《杨氏家族与中晚唐文学生态》等文章,因此对于这一展厅格外地关注


以前从事这一家族的研究,仅看拓片而没有看到原石,而这一次看到了原石,对于这一文学家族的体会方面也就更加深刻一些


千唐志斋博物馆专门为我们打开了墓志的库房,让我们参观了目前尚未整理的墓志


这里不乏极其重要的墓志如散放在地上的姚崇之父姚懿墓志,但我们想多看一些新出而未被整理墓志的情况,而沉重巨大的石头叠放在一起,不能看到文字


因此,我们希望有关部分能够加大投入力度,扩充研究整理人员规模,能使得这些墓志早日展示和公布,以供学术和社会各届广泛利用


接着,我们才进入千唐志斋的主体展厅张钫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珍藏墓志的窑洞


这里镶嵌了1419件墓志,其中唐代墓志多达1191件

尽管《千唐志斋藏志》一书,我看过很多遍,但是对于这样大量的琳琅满目的原石,又是镶嵌历史长达百年而无变化的展厅,真是非常赞叹


这是一部唐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一部通过实物和文字的融合而集中展现的一部唐史,更是书法艺术的瑰宝


这样丰富的内容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看完的,因此我就重点集中于有关文学的墓志阅览


如李邕墓志
李邕既是文学家,又是书法家,也是政治家

我来千唐志斋之前,正好从事李邕家族墓志的研究,已经搜集了李邕一族(包括墓志撰者李邕族子李昂一系)的墓志二十余方,因此考察李邕墓志的原石最为重要


再有就是参观过程中,我还专门给几位博士生讲授了载有两首诗歌的《张晔墓志》,这方墓志不仅载有诗歌,而且交代了作诗背景和环境,是我们研究唐诗原生状态的重要文献


接下来我们又到了紧邻千唐志斋的张钫故居参观

张钫是在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无论在政治、军事还是文化方面,都是有所建树的


从辛亥革命,到国民运动,再到新中国成立,他“追求真理,坚持正义,乐善赈灾,兴学育人”,参观他的故居,对于他留在新安的北方传统民居建筑,也不由萌生瞻仰之情


最后,千唐志斋博物馆于小春书记还给我们介绍了千唐志斋新馆的建设规划


因为千唐志斋老馆历经百年,对于新搜墓志,存放空间已远远不足,新馆的建设既是旧馆的进一步拓展,也在建筑风格上呈现出文化底蕴和传统风格,不仅具有收藏墓志的博物馆功能,也为后人留下独具特色的文化建筑,将古与今融贯在一起


这样的建筑理念无疑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二 作为利用石刻文献以研究唐代文学的学者,多年阅读千唐志斋墓志拓片的图版和相关录文,这次亲临实地以阅读原石的文字,在学术上也颇多启迪


第一,研究石刻文献印证原石的重要

比如许景先之名,我在撰写《出土文献与唐代诗学研究》的时候,为许景先墓志做了较为详细的笺证


当时根据《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录为“许呆”

后来,高慎涛在《中国韵文学刊》2014年第2期上发表《洛阳出土唐代文人许景先墓志考疏》云:“许氏以字行,名杲,《全唐文补遗》误录为‘呆’,学者胡可先、赵望秦等教授转相引用而不辨,盖未见拓片之故


”依据的是《龙门区系石刻文萃》的拓片图版

我又检索了张乃翥先生《龙门区系石刻文萃》称:“《大唐故吏部侍郎高阳许公(杲)墓志铭并序》


……志主许杲,字景先
”就拟将许景先之名改为“杲”

但我于2016年8月4日到千唐志斋博物馆考察,见到原石和拓片,都作“呆”而不作“杲”,可证张乃翥、高慎涛释文有误


而我原来所依据的《全唐文补遗》并没有问题,但因为没有见到原石和拓片,当时针对异议,还是拿捏不稳的


第二,家族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渊薮

我近十年来,主要精力放在通过新出石刻史料研究唐代文学家族方面,完成了一项国家基金课题


研究了京兆杜氏、京兆韦氏、太原王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弘农杨氏、河东薛氏、陕郡姚氏、范阳卢氏等九个著名文学家族


在千唐志斋,我见到了杨氏家族墓志集中放在一个重要展厅里展示,更集中体现了这一家族从北朝到隋唐的文化传承


同时进一步琢磨了《姚懿墓志》的原石,对于陕郡姚氏家族研究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最近,我在撰写有关李邕家族研究的一篇论文,对于千唐志斋中收藏的李邕墓志非常关注,正好又遇到千唐志斋第五展室对于李邕墓志是重点展示的,看了李邕墓志原石,认识又加深了一层


第三,诗人墓志的集中呈现

唐代文学研究的最核心部分是唐诗研究,因此我多年来非常关注石刻中的唐诗


千唐志斋当中,无论是旧藏墓志,还是新藏墓志,都有非常重要的诗人墓志,大概有三十方左右


如旧藏墓志中的李邕墓志,是一篇出色的人物传记

墓志记载了李邕极其复杂的一生,同时表现出他多面的性格,也明确记载了他悲惨的结局


又如王泠然墓志,记载了这位极具个性的诗人事迹,和他那种清狂的性格,惟妙惟肖


再如诗人杨牢、杨宇兄弟墓志,都是鸳鸯志,价值极高

杨宇墓志是其兄杨牢所撰,志中除记载其家世、科第、经历之外,还重点叙述文学成就和文人交游:“又善属文,每下笔辄有新意,锋彩明健,如摅霞振英,虽釯刃不拘,而理必归正


繇是当时文士如李甘、来择辈,咸推尚之
时陇西李公名汉称最重,一见所作,遂心许不可破
”是文学研究的重要材料

更为有趣的是杨牢为其妻郑氏所撰的墓志,描述其妻接纳自己在外私生子的过程,文字情感非常复杂,既表现出妻子内向的性格,又赞扬其接纳在外所生之子的度量,最后写出因性格软弱而惧不寿因以信佛的情况


这种表现,杨牢是视为妇德而极力表彰的,如果放在我们现代,则会显得有些怪异


这些墓志,不仅是文学研究的重要材料,而且是唐代婚姻形态研究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对于唐代特殊性格的女性进行心理学研究的绝好素材


千唐志斋新收的诗人墓志更多,如许景先墓志、郑虔墓志、裴夷直墓志、高崇文玄堂记、李问政墓志、张锡墓志、邢巨墓志、贺兰遂墓志、崔备墓志、徐放墓志、裴岩墓志、卢载墓志等等


这里不再一一论列
第四,鸳鸯墓志的特殊形制

我近年对唐代鸳鸯墓志特别关注,统计了这一类型的墓志多达近五百对


2015年12月,参加香港大学举办的“饶宗颐教授百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提交了《新出土唐代鸳鸯墓志综论》的论文


这一次考察中,千唐志斋新藏的卢公亮夫妇鸳鸯墓志,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墓志兽面龟身造形,是我国仅见的四方龟型墓志之一

卢公亮墓志刻于龟腹平面,其妻崔夫人墓志刻于龟盖背面,其形制之特殊,堪称四方龟形墓志之首


以前我注意到北魏元显儶墓志、隋浩喆墓志、唐靖王李寿龟型墓志的拓片,但这三合墓志都不是鸳鸯墓志


卢公亮墓志不仅形制特殊,而且内容也十分丰富
墓志撰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殷尧藩,书者是卢公亮再从弟卢罕

墓志首述卢氏的家世和婚姻,继述长庆元年科举重试案,即知贡举钱徽等十人受黜,再述卢公亮受到裴度、李宗闵提携的情况


更值得注意的是墓志云:“小子于公为从祖弟,承友爱之分于等伦,雪涕铭之,以志陵谷


”则知墓志志文为殷尧藩撰,而铭文则为卢罕所撰,这是一篇志铭分撰的特殊墓志


卢罕同时又是墓志的书丹者
卢公亮夫人崔氏墓志,为卢颖撰

从墓志中可见,卢公亮与崔氏是堂表兄妹结婚,其时崔氏十八岁,大中五年卒,享年四十二岁


推知其嫁于卢公亮为大和元年,其时卢公亮为四十五岁,比崔氏大二十七岁


由此可见,唐代存在着近亲结婚和老夫少妻的社会现象

因此,这方墓志对于唐代家族、科举、婚姻、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以前提交会议的论文并没有注意到鸳鸯墓志的这种特殊形制,这次调研对于以后进一步修订论文,具有极大的帮助


三 一天的调研时间虽然很短,但深切感受到千唐志斋的创建和发展,是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一个奇迹


这部用石刻写成的唐代全史,使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盛世华章


这次调研,我们也有着深刻的体会
第一个体会是,学术研究和学术史研究都要知人论世

我们在传统的学术研究中,较为强调知人论世,而学术史研究方面的知人论世相对不足


比如对于千唐志斋所藏墓志,近一个世纪以来,大多数学者是作为史料加以利用的,而对于千唐志斋的形成过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其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作用并不十分清楚


而我们走进千唐志斋,就会了解到千唐志斋所藏墓志以外的更多信息,有章太炎题署的匾额,有康有为撰写的对联,有于右任的墨宝,有李根源的撰作等等


走进与千唐志斋相连的张钫故居,我们更会了解到这位在辛亥革命以后一直从事革命和军事、行政工作的人物,在文化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而他的一生,由于各种机缘巧合,又与大量墓志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二个体会是,对于唐代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

一天的调研,结合长期的研究,我深刻体会到,千唐志斋藏志是唐代国力强盛的重要体现,也是唐代文化繁盛的重要标志,唐代三百年的文治武功都萃聚于此


这里有出将入相的官僚墓志,也有一生未仕的布衣墓志;有叱咤风云的武士墓志,也有温文柔婉的女性墓志;这里不仅是唐代文章的渊薮,而且是唐诗主体的映现;撰书墓志者,不乏崔融、李邕这样的文章名流,更有颜真卿、徐浩这样的书法大家,还有狄仁杰、张九龄这样的政治精英


阅读千唐志斋所藏的墓志,我们就会为中国民族有着唐代这样强盛的时代而自豪,也更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三个体会是,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点需要进一步弘扬

千唐志斋坐落在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这也是新安县文化底蕴深厚的重要见证


这里聚集着那么多历史的、文学的和艺术的瑰宝,也吸引着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来研究和观赏这一最为重要也最为优秀的文化遗产


同时,以千唐志斋为中心的新安县铁门镇的文化建设,也为全国地方文化建设树立了典范,为弘扬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并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第四个体会是,是对于千唐志斋博物馆的一些希望

我们在考察中,承蒙千唐志斋博物馆的特许,打开了堆放尚未整理的墓志的库房,让我们对于博物馆新获墓志进行更多的了解,而这些珍贵的石刻,都一排排叠放在一起,无法看清所刻的文字,因此我们热切地希望各级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千唐志斋,以便这些墓志尽快整理公出来,以供学术界广泛的利用


同时,也希望千唐志斋博物馆能够延揽和培养研究千唐志斋藏志以及与千唐志斋相关联的专门人材,不仅使得千唐志斋的影响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而且能够对千唐志斋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行更深的挖掘


我们这次考察调研项目组的成员有十人: 胡可先,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咸晓婷,浙江大学中文系教师,硕士生导师 孟国栋,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屈玉丽,塔里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浙江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武晓红,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杨    琼,浙江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胡凌燕,浙江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虞越溪,浙江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胡秋妍,浙江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徐    焕,浙江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浙江大学中文系    胡可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