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绝版书引发的思考

一、 几个月以前,我去贵州旅行了一次


在一个百无聊赖等着吃晚饭的下午,我溜达到一间书店打发时间

看过我之前文章的朋友应该了解,我立志于创建一个能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饰品品牌


因此,当我在此间书店看到《欧美珠宝首饰鉴赏与收藏》这本书时,实在是相见恨晚爱不释手


饰品同服装一样,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化发展
众所周知,西式服装是当今时代着装的主要流派

如今,在中国,穿着中式传统服装的人群数量已远远少于穿着西式服装的数量


同样,当今中国人佩戴的饰品也大多是西方款式

中式配饰随同传统服装的淡出也渐渐的不再成为人们在购买饰品时的首要选择


比如,现在还有谁戴着点翠上街呢? 考虑到如上种种,你就能明白当我看到一本内容极为翔实,不仅讲述了西方饰品的发展历程,更是为每种饰品配上了精美的高清图片,附加了包含产品材质、使用方法等详尽说明的,百科全书般的饰品主题类书籍时,有着多么激动的心情


这本书售价199元,采用了铜版纸,拿起来极为厚重

因为旅途不便,我在确认了网上可以购买到此书后,没有当成购买这本书,离开了那间书店


二、 几个月以后,当我回到家中,偶然再次想起这本书时,决定在网上书城下单把它买回来


意想不到,各大网上书城竟然都不再售卖此本书籍
就连以卖旧书闻名的孔夫子网也没有二手书转让

而我之前以为可以下单订购的那家网络书城,竟然显示的是虚假信息,网页上显示有货,但无论选择收货地址是哪里又都显示为当地缺货


淘宝上有不少卖家显示可以售卖此书,但联系过各家店主后发现这本书已经绝版了,他们售卖的其实是影印本


这并非是我第一次与爱书失之交臂,我不想让从前的遗憾再次发生


理所当然的,我想到了贵阳的那间书店
十分惊喜的是,对方答应了我的请求

与此同时,店员告诉我,她可以给我打个折,以折后175元的价格卖给我


我不想给对方带来过多的麻烦,在感谢之余,再次转账了175元给她


店员收下了我第二次转账的175元书款
就这样,我们约定,她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帮我邮寄这本书
连着两次转账之后,我觉得自己赌了一把人性
比如,店员大可在收到400元钱后不给我邮寄书籍

或者,她其实本不必告诉我可以打折,自己私下留下多出来的书款作为辛苦费也未尝不可


可我知道欺骗往往来自于事先的准备

一个主动为我查询库存,拍照确认书籍封面的热心店员是绝没有临时起意侵吞几百元书钱的必要


更重要的是,我对这本书有着如此热切的期待
我太想得到它了
三、 第二天,店员如期把书邮寄给了我
对方婉言拒绝了
我被店员的人品深深的折服了

又过了两日,我收到了这本穿越了岁月与山河,在书架上摆放多年已被人翻阅多次的厚重书籍


这是一场奇遇
这次她没有拒绝

店员收下红包后,告诉我,她觉得我们之间的故事有种《查令十字街84号》的味道


我说自己一定要去看看这本书
到此,两个单纯而浪漫的人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故事
四、 上大学的时候,我有个很好的朋友
她叫夕颜,有着热情如火的性格,与任何人都谈得来

从学校的教导处主任,到打扫宿舍卫生的阿姨,都是她打招呼的对象


即便是晚上我们出去遛弯,她走到大街上看到查酒驾的交通警察也能与对方聊上一刻钟


我与夕颜同在校学生会外联部工作

我们共同举办过一些学生活动,她负责外联拉赞助,我负责活动策划


那时,我十分困惑,她究竟是怎么同学校附近的商业机构联络沟通,从对方的口袋里拿到钱的呢?我们能为对方做的,仅仅是在活动现场分发礼物,挂上宣传广告罢了


在那时,我十分的害怕拒绝

我脑海中满是想象出来的老板们不耐烦的神情,以及吃闭门羹的景象


回想这一次买书的经历,我的行事态度以与在大学外联部工作时截然不同


可对我来说,却让我颇受启发,这对我个人是一个显著的突破

我想起了在我设计过的一款饰品上,印刷着这样的英文文字: If you don’t go after what you want, you’ll never have it. If you don’t ask, the answer is no. If you don’t step forward, you’re always in the same place. 当我再次读出这几句话时,竟然有些热泪盈眶


五、 诚然,若我们能带着对别人有利的交换条件请求对方帮助时,我们获得合作机会的概率是极大的


有时,我们之所以不敢、不愿去主动的寻求别人的帮助,只是因为害怕自己的请求是一厢情愿的索取


但其实,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任何人的需求所在
有些时候,成人之美就是人们帮助别人的最大理由
做任何人际沟通前,想象出来的拒绝是最为要不得的

有一个故事就是说有人想去邻居家借一把斧子,在路上想象了很多对方拒绝的场景,以至于邻居打开门那一刹那,他怒气冲冲地脱口而出“你凭什么不借斧子给我!” 对于害怕拒绝的人来说,只有在他们对结果的渴望超越一切时,他们才会不再瞻前顾后勇敢的向别人提出帮助的请求或是互惠互利的合作邀请


年幼时,我时常对人性充满了困惑(现在的困惑仍然很多)
我时常以为自己的敏感是过于与众不同的
不过随着人际交往活动的增加,我发现其实人都是敏感的

只不过有些人在感受到别人情绪时,在与他人互动产生摩擦后,可以选择自己的反应


拿被拒绝举例,知道自己有选择权的人,在被人拒绝后就能云淡风轻的一笑了之


而对误以为唯有自己敏感,误以为对方的行为不是出于行为模式而是针对自己的人来说,他们就很难接受人际交往中的种种不快与冲突,也就很难面对被拒绝的的场景


作为一个曾经认为自己有着独一无二敏感特质的人来说,我希望此文能给那些害怕拒绝的人一些鼓励


我希望我们不再在真正行动之前臆想任何不愿意面对的结果

如果有什么事,是我们真正想做成的;如果有什么人,是我们真正想珍惜的


那么坦诚的表达出我们的愿景,也许不是最高明的人际交往准则,但一定是通往想要结果的最佳路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