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价值取向变换与工业社会生态伦理的重建 2017毕业论文下载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迈入后工业社会时期对工业文明反思的结果,这种反思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业文明中人与人之间零和博弈的关系;二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


正是在这种反思与批判中,人们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构想,其实质就是用生态伦理重塑在工业文明中严重扭曲了的社会价值取向

然而,当前人们关注的仅仅是生态文明应该具有的各种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关于生态社会中社会价值取向的根本问题鲜有论及

生态文明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亦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

文明形态的变换与相应的社会价值取向是相互适应的

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在这个过程中表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是社会价值取向在具体社会形态下作用的表现形式

一、从文明形态的演进看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
(一)人独立于自然的过程与人类中心主义的确立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依存、依赖到对立的过程

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已经开始了自然界人化的过程,文明初期的宗教决定着人类的自然观,早期的人类并不把自然当作一个物质整体,当作人类自身之外的“它”来认识;而是把自然界的一切都用神话的眼光看待,作为“你”来对待,一切自然界的物质都是有生命的[1]

早期的宗教意识实质上是人与自然浑为一体的

农业社会的哲学与宗教思想,事实上已经确立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根基

矛盾之所以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在农业社会中,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仍然有限,还不足以影响生态系统的自然存在

农业社会中,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表现为在生产力的约束下观念上征服自然,生产上利用自然


工业文明的出现使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如果说原始文明时期人是自然神的奴隶,在农业文明时期人是在神支配下的自然的主人,那么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仿佛觉得自己是征服和驾驭了自然的神[2]

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为人类征服自然提供了方法基础,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得到确立,改造世界成为工业社会的主题

由此,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由部分变为全面,由隐性变为显性,直接导致了严重的全球问题

(二)人独立于人的过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确立
原始文明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共同劳动中建立起来的原始平等互助的关系,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依存

进入农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可能的剩余产品,私有消费品的出现使个人日益成为独立的个体

随着私有财产从消费品扩大到生产品,对抗性的群体关系以及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成为文明的重要特征

随着以工商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形式的确立,以牟利性为目的,以流动性为特征的商业活动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私人利益便以赤裸裸的形式表现出来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步向敌对方向转变,群体性已经不再是人存在的主要特征,人存在的条件已经最小化到了家庭关系上

进入工业文明以后,极端个人主义逐渐成为社会价值观的基础和主要倾向,技术的进步极大地延伸了个人的能力极限,人独立于人的过程走向了极致

在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社会结构日益建立在个人——社会的架构上,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功利主义的确立
自人类进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以来,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

利己的思想古已有之,但只有在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确立之后、只有在人类中心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确立之后,功利主义才有了泛滥的基础[3]

    
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为商品而生产和为生产而生产两个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包含了社会价值取向的深刻变化

为商品而生产,即为了使用价值而进行生产,人们看待事物的价值标准是是否对人类有用

如果说在这一时期,功利主义思想仍然局限于自然物质方面,那么到了为生产而生产的商品经济阶段,功利主义思想已经扩展到一切方面,影响至深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消费的角度来看,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为满足生存而消费和为满足生产而消费两个阶段

前工业社会时期,人类的消费基本上是为作为一种生命形式的需要而进行,在生态系统的角度上,并不存在价值取向的问题

工业社会中的消费是为满足生产而进行的消费,商品社会鼓励消费、享受,反对节约

消费越多,需求越大,生产越繁荣,这也主张了功利主义

过度的强调个人功利主义的方面,表现为当代的生态危机和价值危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