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
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的詹天佑,于1861年4月26日,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现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
1854年,容闳成为第一个自美国耶鲁大学学成归国的留学生。他在留学期间,成为了基督徒。回国之后,容闳便积极鼓励中国学子去美国留学。他倡导了晚清幼童留美计划(The Chinese Educational Mission,简称CEM)。按照这个计划,在1872年到1881年间,中国政府派出了100多位小留学生到美国就学。
1871年夏天,香港街头贴出了一则告示,说清政府准备招收12到14岁的幼童到美国留学,年限15年,经费一律由清廷支付。在招生困难的情况下,负责督办此事的容闳,把眼光投向了毗邻澳门、风气早开的故乡广东,一个叫谭伯村的人,在香港看到告示之后,专程跑到了广东南海劝自己的老友詹兴洪送孩子去美国。
1872年,年仅11岁的詹天佑考进了幼童出洋预备班。同年,随容闳乘轮船由香港出发抵达上海,在预备学校进行“番书”(英文)的强化训练。1872年8月,“乘桴浮于海”的日子终于来到,包括詹天佑、蔡绍基、梁敦彦等首批幼童三十人赴美留学,9月,詹天佑他们到达了美国康涅狄格河畔的春田城,开始了长达15年的留学生活。次年,詹天佑考入美国康奈狄克州威士哈芬(West Haven)小学。寄宿于校长(L·H·Northrop)家中。他小小年纪,就知道自己薄薄的英文底子是不够用的,于是像诵四书五经似地天天背英语单词,然后大大咧咧地拉上外国同学来聊天,加强会话能力。
1876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纽海文中学。
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次年在耶鲁大学学习成绩优异,获得数学第一名奖金。1880年继续在耶鲁大学学习,再次获得数学奖金。
1881年,包括詹天佑在内的多位留学生,成为基督徒,愿意在完成学业后,回祖国传扬福音。为了避免西化的留学生形成政治改革新势力,清政府下令终止幼童们原定15年的留美计划提前撤退留美学生,归国的105名留美学生中毕业的只有詹天佑与欧阳赓获得学士学位。回国后,詹天佑被派往福州船政局后学堂学习海军轮船驾驶,成绩优异,得五品军功。
1882年在福州船政局后学堂毕业,考取一等第一名,被派往扬武号兵舰操练,为实习船员。
1884年10月,由张之洞邀请回粤,在广州黄埔广东实学馆(后改名广东博学馆)外文教习。
1887年与谭菊珍举行了结婚典礼。
1902年,清政府决定修建新(河北省新城县高碑店)易(易县)铁路。修建这段铁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室去清西陵祭拜;为了不误慈禧次年去清西陵拜谒而用,限期六个月完成。朝廷任命詹天佑担任这项工程的总工程师。尽管当时这条铁路线民用价值不大,却是中国人自修铁路之始,因此詹天佑仍是非常重视。从测量到通车,仅用了四月的时间新建了这条43.3公里的西陵铁路,比预定期限提前了两月。慈禧坐上这趟专列甚为高兴,特意召见了詹天佑。为了对詹天佑筑路有功有所表示,慈禧竟将随身所带的珠宝赏赐给詹天佑。詹天佑仅取了一只钟作为纪念,其余的全部分给了参加筑路的工程人员。
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在筹划修建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潮汕、粤汉等铁路中,成绩斐然。著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
1919年4月15日离开哈尔滨回到武汉,20日到汉口,21日入仁济医院,24日因腹疾严重,心力衰竭逝世,终年58岁。临终遗嘱语不及私,向国家陈述三事:一、振奋发扬工程师学会活动,以兴国阜民;二、慎选人才管理俄路,以扬国光;三、就款计工,唯力是视,脚踏实地建成汉粤川全路。并称,上述三事乃天佑未了之血忱,如得到国家采纳,则天佑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1922年,青龙桥站竖立詹天佑铜像。
1982年5月20日,将原在海淀区万泉庄的墓,迁至延庆青龙桥安置。
1987年,在八达岭长城建成詹天佑纪念馆。
2005年10月12日,纪念京张铁路开工100周年时,在张家口南站“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铜像揭幕。
(1)詹天佑
(2)1872年清政府首次派30名儿童赴美国留学,内有詹天佑
(3)京张铁路通车典礼(1909年)
(4)詹天佑墓
(5)詹天佑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