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抒情:宋代诗学研究
作 者:张健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7-5
定 价:72.00元
I S B N :9787301257036
分类标签:文学,文学理论
内容简介
宋代诗学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知识论述,也重建了抒情论述。《知识与抒情——宋代诗学研究》在梳理宋代诗学之历史脉络的同时,也力图呈现以上论述的理论逻辑与结构。《知识与抒情——宋代诗学研究》以知识与抒情为中心论述宋代诗学的历史进程及理论系统。自晚宋以來,宋代诗歌史被认为经历了沿续唐人传统、背离唐人而自成一统、再到回归唐人传统的过程。诗歌史上从唐到宋的转变,在诗学思想史的意义上乃是一种从抒情为本到知识为本的转向。
哪些作品类似《知识与抒情:宋代诗学研究》
作者简介
张健,年生,安徽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年至年间,历任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图书目录
绪论
一知识与抒情
二以书为本:宋代诗学的知识转向及知识论述
三重建抒情传统与抒情、知识关系的重构
第一章重建文学的道德基础
一礼乐崩坏与文化重建
二苏轼的道统论述与“古文家”的思想史地位
三文道关系的重建
、韩愈:从“有德者必有言”到“仁义之人其言蔼如”
、欧阳修:君子之学与明道、修身、为文
、王安石:道弸于中,襮之以艺
、苏洵:养心与作文
四“孝友忠信是此物之根本”:黄庭坚关于道德、学问与文学关系的论述
、“文章最为儒者末事”
、根深叶茂:重建文学的道德基础
、此事要须从治心养性中来:道德根本的展开
、知识:道德修养的途径
五从“立身之道与文章异”到“文如其人”
第二章审美重建与晋唐传统
一对晚唐五代的审美批判:格韵卑浊
二审美重建与晋唐精神
、豪放与平淡:李杜传统与陶诗传统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与晋唐两个传统的提出
、黄庭坚:晋唐传统的延续与兼容
三格与韵:新审美标准的确立
、橄榄与古淡
、苏轼所谓格韵高绝
、黄庭坚:韵与道德、知识
、范温:“有余意之谓韵”
、梅花与海棠花:格韵观念的转变
第三章命意布置与书本事料
一立意与命意:思想主题优先
、黄庭坚:立意与以理为主
、陈师道:命意须深
、范温:工于命意
二命意与布置:意义的内在逻辑与叙述结构
、黄庭坚:文章必谨布置
、命意与布置:正体与变体
、律诗亦是一片文章:律诗的意义结构与叙述结构
三从草木鸟兽为料到以事为料
、“区区草木”与“雄文博学”
、典故的事、语、意及其分合
、王安石:自出己意,借事发明
、苏轼:显易与切当
、黄庭坚:事、语与意的分拆与重新组合
、用典与对偶
第四章句律精密与规模波澜
一命意与句法
、欧、梅:好意与好句
、句法之学自是一家工夫
二炼字
、从重实字到重虚字:方回的诗歌史论述
、欧、苏等人的炼字说
、响字、活字与句眼、字眼
三规模与波澜
、黄庭坚所谓波澜
、吕本中:波澜阔
、波澜阔与规模大
、波澜阔与规模大
第五章浑成境界与昆体功夫
一道德工夫与文章工夫
二黄庭坚的工夫论述
、以古人为师
、识关捩与熟读
、从“守绳墨”到“不烦绳削而自合”
、昆体工夫与浑成境界
三工夫论的观念框架的转变及其再展开
、从工夫到悟入:学诗的精神过程及其阶段性
、师法:学杜与学黄
、工夫次第:价值层次与程序先后
、熟看与遍考:从左规右矩到变化不测
、无意于诗与道德工夫
第六章文道关系的再调整:理学家的文道论述
一贯道与载道之辨:所谓文学家与理学家的文道观
二“有德者必有言”:理学家文道关系论述及其经典基础
、程颐:从“有德者必有言”到“摅发胸中所蕴自成文”
、朱熹:有是实于中,必有是文于外
、陆九渊:诚有其实,必有其文
三存养工夫:知识作为道德的基础
、朱熹的问题:道德工夫与文章工夫之辨
、程颐的工夫论述:义理养心与由经穷理
、朱熹的工夫论
四道统与文统的合与离
、程颐:儒者之学与文章之学
、朱熹:有本之文、有实之文与无实之文
、陈淳:理学家之文“表里圣经”,“为世之至文”
第七章从言志到明理:诗歌的义理价值与知识基础
一分裂的诗歌观念:尊诗与贬诗
、朱熹:在理学框架中重建“诗言志”命题
、程颐:兴于《诗》与不作“闲言语”
二雪月风花与天理流行
、邵雍之“品题”“雪月风花”
、周敦颐之“不除窗前草”与张载之“观驴鸣”
、程颢之“万物静观皆自得”
三吟风弄月与曾点气象
、浴沂咏归与曾点气象
、邵雍之“桐月柳风”与“曾点意思”
、周敦颐之“光风霁月”与“有道气象”
、程颢之“吟风弄月”与“曾点气象”
四朱熹“以理为诗”及其《斋居感兴》的经典化
五景物“把做道理看”与理语、理趣:理学家观物方式的诗学影响
第八章删后无诗与下学上达:理学家的诗歌史论及
诗学工夫论
一“自从删后原无诗”
二朱松:汉魏晋与唐诗的高下
三朱熹的三变说与尊古贬律
、诗有三变与尊古贬律
、平淡与古诗精神
、唐诗的评价问题
四陆九渊述诗之源流
五朱熹的学诗工夫论
、学与不学
、识体制与换心胸
、循序渐进与下学上达
第九章回归唐诗与抒情传统的重建
一朱弁:重建钟嵘的抒情论述
二张戒:言志为本与咏物为工
、言志为本与抒情本位
、咏物与抒情:不期于咏物与专意咏物
、用事押韵与抒情:对苏、黄知识取向的批判
三四灵:回归唐诗传统与抒情传统的重建
、“四灵”与永嘉诗人群体:永嘉之作唐诗者
、回归唐诗传统
、“饱吃梅花”与“磨诗”:四灵诗派的精神基础与技术途径
四叶适:“合周程、欧苏之裂”与尊唐崇律
、“洛学兴而文字坏”与“合周程、欧苏之裂”
、“古诗”与“后世诗”:传统的断裂与弥缝
、从汉魏到齐梁:古诗传统的演变
、“唐人之学”与杜、韩功力气势之辨
、回归“唐人之学”
五晚唐体的流行及其批判
第十章抒情传统的重建与价值格局的调整
一“合周程、欧苏之裂”:理学与文学之分裂与融合
、“疑洛学不好文辞”:艾轩学派的态度
、程洵:“合苏、程为一家”
、魏了翁:对欧、苏的新诠与重估
、“体本乎古”与“指近乎经”:真德秀重建文章秩序
、吴渊:“程张之问学,发以欧苏之体法”
、以诗人比兴之体,发圣贤理义之秘
二“洛学兴而诗律坏”与诗律重建
、“近世贵理学而贱诗”与刘克庄的价值辩护
、“世教民彝”与“切情诣理”:刘克庄与真德秀的选诗标准之爭
、重建诗律
三风人之诗与文人之诗:抒情与知识的对立与融合
、“风人之诗”与“文人之诗”:两个传统的对立
、以事为料与意为工宰:“融化”知识与情感的技术途径
、“风人之诗”与“文人之诗”的审美分界
四尊古与崇律之间
、真德秀之尊古与刘克庄之缚律
、律中有古与分体取法
五本色与大家:多元价值标准的确立
、本色
、大家数与小家数
、本色与大家之分合
六功夫与路径
、诗内工夫与诗外工夫
、“艺之熟者必精”:诗内的技术工夫
第十一章以知识途径造抒情境界:重建抒情之道
一四人论诗与当代诗学问题
、李贾:晚唐立场
、王埜:理学家立场
、戴复古:调和立场
二严羽:辨白是非,定其宗旨与以禅喻诗
、辨白是非,定其宗旨
、以禅喻诗与中国诗学的新义理结构
三禅道与诗道:禅与诗的真理与价值问题
、诗道:严羽诗学体系的逻辑基石
、第一义、第二义诸问题:诗道与诗歌史的价值判定
四诗道的展开
、吟咏情性与别材别趣
、吟咏情性与别材别趣
、体制与诗品
、格力、气象与音节
五诗道在妙悟
、悟与学诗论述
、妙悟与学力
、悟有浅深
六参诗与悟入:功夫与境界
、“工夫须从上做下”
、以识为主
、工夫次第与程序安排
、妙悟与兴趣
附录严羽与王埜、戴复古等论诗考
更多好段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