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 论文

引言:当今,我国各个省市在经济发展上体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异。例如:同样是省会城市,作为广东省省会的广州市位列全国经济的前三名以内,而作为广西省省会的南宁市却远远不及广州市的经济发展。这种显著的经济水平差异跟不同区域所存在的时空差异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本文将具体阐述时空差异跟经济差异的具体联系。  一、时空差异、区域经济的简述
  所谓区域就是指我国按照地理位置为不同的省市划分区域。例如:上海、广州属于东部区域,而绵阳、成都属于西部区域。再例如:上海、大连、温州属于沿海城市,而内江、宜宾、广元都属于内陆城市。区域经济的内在含义是指:按照地理位置划分了不同区域后,不同区域间分别呈现出的不同经济水平。时空差异简而言之就是指不同区域拥有的不同特征。而时空差异跟区域经济间的具体联系就是指:因为不同区域拥有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因素的作用使得不同区域在实际的经济发展上呈现出较大的异步性。而这正是本文将要分析研究的方向[2]。
  二、时空差异在区域经济发展上的具体表现
  (一)时空差异在总体经济水平上的表现
  近些年来,中国中央政府及各个省市政府都把人均GDP当成判断国家、地方经济水平最重要的一大标准。根据财政部在2014年下半年发布的财务报告内容显示:(1)2002年,东部区域整个区域的人均GDP是26523元,而西部区域整个区域的人均GDP是4923元,东部区域人均GDP是西部区域的5.3倍左右。(2)2009年,东部区域人均GDP是58321元,而西部区域人均GDP是8943元,东部区域人均GDP是西部区域的6.5倍左右。(3)2013年,东部区域人均GDP是98431元,西部区域实际的人均GDP是12342元,东部区域整个区域人均GDP是西部区域整个区域的8倍左右。这充分表明:东部区域整个区域总体经济远胜于西部区域,而且这种趋势从2012年起到2013年一直在扩大。
  财政部发布的这份财务报告中还显示了这样的内容:(1)2003年,沿海区域整个区域的人均GDP是24124元,而内陆区域整个区域的人均GDP是4892元,沿海区域人均GDP是内陆区域的4.9倍左右。(2)2006年,沿海区域人均GDP是59832元,而内陆区域人均GDP是7891元,沿海区域人均GDP是内陆区域的7.5倍左右。(3)2013年,沿海区域人均GDP是125325元,内陆区域实现的人均GDP是13232元,沿海区域整个区域人均GDP是内陆区域整个区域的9.4倍左右。这充分说明:沿海区域整个区域总体经济远胜于内陆区域,而且这种趋势从2003年起到2013年这10年间一直在扩大。
  (二)时空差异在总体经济发展速度上的表现
  同样是根据上述财政部公布的财务报告,可以针对时空差异跟总体发展速度的关系做如下分析:
  第一、东部区域、西部区域各自经济发展的总体速度对比:(1)2002年,东部区域整个区域的人均GDP是26523元。2013年,东部区域人均GDP是98431元。而这11年间东部区域人均GDP实现了平均每年6537元的增长。(2)2002年,西部区域整个区域的人均GDP是4923元。2013年,西部区域实现的人均GDP是12342元。这11年的时间里西部区域人均GDP实现了每年674元的增长。这充分显示出:2002年到2013年这11年的时间里,东部区域人均GDP美年的增长速度接近西部区域人均GDP每年增长速度的10倍左右,东部区域经济的实际发展速度远胜于西部区域。
  第二、沿海区域、内陆区域各自经济发展的总体速度对比:(1)2003年,沿海区域整个区域的人均GDP是24124元。2013年,沿海区域人均GDP是125325元。而这10年间沿海区域人均GDP实现了平均每年10120元的增长。(2)2003年,内陆区域整个区域的人均GDP是4892元。2013年,内陆区域实现的人均GDP是13232元。这10年的时间里内陆区域人均GDP实现了每年834元的增长。这充分显示出:2003年到2013年这10年的时间里,沿海区域人均GDP美年的增长速度接近内陆区域人均GDP每年增长速度的12倍左右。所以,这些数据说明了沿海区域经济的实际发展速度远胜于内陆区域。
  (三)时空差异在产业结构差异上的表现
  当今,中国各大产业在今后的发展趋势上一定会遵循“第三产业创造的产值大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创造的产值大于第一产业”的基本规律。因此,假如要评判某个区域经济的实际状况,最好用该区域第三产业创造的产值情况评判。
  第一、根据相关统计显示:(1)2013年,东部区域第三产业所创造出来的产值数量为206892亿元。2014年,东部区域第三产业所创造出来的产值数量为232354亿元。(2)2013年,西部区域第三产业所创造出来的产值数量为60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