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奇闻逸事|走进雩山观景听奇

于都网事 于都大小事、吃喝玩乐购、便民服务、投诉爆料,关注于都,爱上于都, 请从 关注『于都网事 』开始! qq群: 209150301 于都县的雩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


于都始建县于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以北有雩山,取名雩都,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改称“于都”


雩都是赣南三大古县之一,建县时幅员辽阔,所辖地域含现在的瑞金、会昌、石城、宁都、安远和寻乌县,素有“六县之母”和“闽、粤、湘三省往来之冲”之称


早就听说雩山有许多优美的风景,发生过许多传奇的故事,多年来就有深入雩山采风的夙愿,只因其主峰离县城有几十里的路程,难以结伴同行,一拖再拖,终于在前不久的一天与摄影家、于都县文联副主席蔡家喜同往漫游雩山


出了于都县城往宁都方向前行,行至岭背镇金溪村左转,顺着金溪河前行


在广阔的于都,县志有记载、影响最大的“景”就是“雩阳十景”(亦称“于都十景”或“于都十样宝”)


“雩阳十景”之一就有“青山瀑布”,又名“应时瀑布”,又称“金沙漂布”, “金沙漂布”之景的具体位置就是现在的岭背镇金溪村之金溪河


金溪河笔直修长,波浪滔滔,一泻千丈

远远望去,恰似有一双无形的巨手,抖着一匹洁净如玉的巨幅白绫,在沿河两岸的丛山群壑中飘洒飞舞,银光闪烁,耀人眼目


因此,被称为“金沙漂布”

行进在这“金沙漂布”之中,置身于青山绿水间,听着鸟语,闻着花香,听着潺潺水声,望着蓝天白云,对于城里人来说,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在难得的享受中,不知不觉来到了雩山脚下,但见金溪河畔一座古色古香名曰“雩山古庙”的庙房映入眼帘


这是一座不同寻常的庙,是几朝几代州官、县官兴建、重修、再建的


据1986年再版的同治版《雩都县志》记载:“雩山庙:邑壬方,距县治四十里


宋淳熙丙午(1186年),州守周必正建,以祀雩山之神
必正孙颂,以嘉熙间(1237—1240年)宰雩重修,有记
明洪武乙卯(1375年),今苏恪因圯再建

”现在书在庙门的楹联是“神威震五洲功德流千秋,法令撼四海芳名传万代”


这楹联并不是对神灵伟大的普遍形容与赞扬,而是对发生在这里的许多真实传奇故事的写照


文天祥在这里脱险的事就是其中一个

文天祥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后,和爱国志士张世杰、陆秀夫等,率领宋军浴血奋战,英勇抗击元兵,在于都打了个大胜仗


接着,文天祥移兵兴国,设立督府,并派赵时赏将军攻打吉赣诸县,杀掉了汀州伪天子黄丛


一时军威大振,临洪袁瑞等地豪杰群起响应,号令通于淮江一带
后来,攻打吉赣的宋军为元军重兵所败

一天,文天祥被元兵追击,走到于都北乡的金溪村时,只见后面烟尘滚滚,人喊马叫


文天祥于是带领随从绕小路沿金溪河往兴国方向奔跑
行至半路,见河边石崖上有一座古庙,翠竹掩映,松柏环抱
这时,追兵将至,文天祥见无路可走,忙潜入庙内躲藏

然后,他谢过庙主,带领随从,披着夕阳的余晖,经珏田、下拔,星夜往兴国方向走去


这副对联,一直在“雩山古庙”悬挂了六百多年

上世纪80年代,珏田村老人陈丽祠家还保存着其中“法令赫赫,日月星辰同明”的半联,现存于都县博物馆


走进雩山古庙,整洁、宽畅、高大的庙里,映入眼帘的并非菩萨,引人入胜的是历代名人、官员针对该庙所题写的诗、词、序、记、对联,以及如《文天祥雩山庙脱险记》等史实记载


走过雩山古庙,往雩山主峰前行,在步步高升中欣赏着崇山峻岭、山岭连绵、群山叠翠、峰峦叠障之气势,居然忘记了爬山之劳累


来到雩山主峰之巅,顿然产生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

平视四周蓝天白云、无遮无挡、无边无际;俯视四周山峰林立、绿波滔滔、众山低小


逶迤山岭、浩瀚山水、田园风光、美丽山庄、多彩县城尽收眼底,一眼望三江(梅江、绵江及其合流之贡江)


雩山,是古时求雨的地方,遇到久旱无雨时,人们就到雩山之巅求雨


据传,特别灵验

在山顶,我们看到在三座大石头前有一个大型香烛台,台上正燃着香火,雩山圣庙的住持告诉我们,雩山的“雨神”是“雩山公”,“雩山公”是三兄弟,此处就是他们得道成仙的地方,这三个石头是“雩山公”三兄弟的化身


以前,人们求雨就是在这里举行仪式

据雩山主峰“雩山圣庙”内的碑文记载:“在商夏朝期,三神明是游民,未成仙前,三兄弟是赣县、于都、兴国等县都皇,享忠于民,游雩山得道成仙


葬于兴国县埠头乡埠头村街背,坐东北朝西南,艮山坤向,一太祖坐中堂,二太祖坐左边,三太祖坐右边,葬后,每年清明节数千众信朝拜


三帝金身,太祖坐落金溪庙,二祖坐落下拔庙,三祖坐落里泗庙

坐落三庙威灵普照,无雨可求雨,无风可请风,四季保人口,五谷保丰登,由此,众信定为每年五月初一上雩山得道圣地迎神接福佳日,此日,人山人海,气势不凡……” “雩山公”三兄弟各居一方,据传,其择址条件是,以其得道的雩山主峰为起点,太祖公跨36个坳,即落到了现在岭背镇的金溪村;二祖公跨36个曲(河湾),即落到了现在岭背镇的下拔村;三祖公跨36个(山)峰,即落到了现在贡江镇的里泗村


在雩山顶峰,有一个不易被人发现的古房屋遗址,因为年代十分久远,房基几乎与地面不相两样,而且,有些房基已被风雨埋在了地面以下


雩山圣庙的主持告诉我们,雩山最古老的庙宇就是建在这里,据说,此庙建起后,整个雩都城(现在的于都县城)连续三天三夜鸡没鸣、狗没叫


在那靠鸡鸣、滴水、太阳作为时间表的年代,岂能没有鸡鸣、没有狗叫?于是,将该雩山庙拆除,移址它处


雩山主峰上的雩山圣庙,位居山顶顶端下行几十米,系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所建,并进行了几次扩建


现在的雩山圣庙虽然不在顶端,但站在庙里放眼望去,依然一览众山低


雩山圣庙里主神的“身像”是与众不同的,在一般的寺庙里,所有菩萨的身像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雕像,或是独立的菩萨雕像,或是将菩萨雕像置于轿子里,但菩萨的雕像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雩山圣庙里太祖、二祖、三祖三位的“神位”分别都只见轿子,都是全封闭的轿子,都看不到菩萨雕像,据说,轿子里放的是石头


“雩都县”经国务院批准改为了“于都县”,后来,有人将“雩山”改为“于山”,其实“雩”“于”二字并非繁、简之别,而是两个字


查《辞海》和《字典》,对“雩”字的解释是古代求雨的祭祀

对“于”字有多种解释,但都没有含“雩”字之“求雨的祭祀”的意思


由此看来,曾以求雨祭祀活动之地而著称的历史名山——“雩山”,能否改为“于山”?值得斟酌


爱上于都,从这里开始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