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立健全建设行业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一、建设人才队伍基本状况


  近十年期间,泉州建设事业发展迅速,建设行业全面贯彻人才工作方针,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搭建干事创业平台,为各类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建设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泉州民营经济发达,建筑业以闽南的风格特色在全国各地享有盛誉。现有建筑业企业590家,从业人员25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约5万人、占20%。

  二、建设人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建设人才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建设人才工作还存在着制约建设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高素质建设类人才跟不上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步伐。

  目前高素质的建设专业技术人才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整体技术素质有待提高。技术人员占全部干部职工人数比例偏低,技术力量不足,且初级职称人员占了较大的比例,技术力量、整体素质跟不上城乡建设的发展。存在较为普遍的定编人数较少、高级专业人才设置少、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引进无法实现等弊端。

  (二)规划、路桥、市政、机械、安全工程及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数量不足。

  从目前看,我市现有的规划、路桥、市政、机械、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数量偏少。同时,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提升素质。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高超的管理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丰富的实践经验、卓著经营业绩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数量不多。只有极少数企业推行了职业经理人和现代企业制度等一些现代经营治理的理念,而更多的企业则仍然实行传统的治理模式;部分的中小企业仍以家族式经营为主。

  (三)各类职业技术人才短缺,培养模式有待改进。

  受传统择业观念的影响,仍然有不少人轻视职业技术教育,不愿当一线技术工人;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机制不够灵活,与企业生产实际的结合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校、企业和培训机构之间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式、实习培训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

  (四)专业技术人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人力资源中高级人才比例不高,建筑施工、园林绿化、给排水等各专业专家、学者、技术权威人数不多、年龄梯次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尚有不少初中、高小学历的职工,亟需实施继续教育和从业技能、执业资格培训。

  (五)人才资源环境有待优化。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和配置不够合理,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高级研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匮乏,自主研发能力薄弱;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产业和城市聚才功能不足;人才创业创新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学术环境和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滞后。

  伴随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速,大量农民工投入建筑业生产一线。相比之下,生产一线操作人员培训和鉴定工作却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农民工文化程度低、缺乏有效的职业培训、流动秩序混乱,技术工人、熟练工人出严重不足,建设行业特殊工种人才缺口大等。

  (七)现行职业资格制度与市场需求的矛盾。

  证书管理不到位,人证分离现象时有发现,从业人员标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与实际岗位能力是否名实相符不够重视。  

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大力加强建设系统领导干部培训,未来几年里,要把分管城建工作的乡镇长、县(区)建设局长普遍轮训一遍,要在开展法律法规等综合培训的基础上,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重点开展城乡规划、城市建设、建筑市场监管、房地产市场管理等内容的培训。

  (二)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快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工作体系,改进继续教育工作,加大继续教育投入,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促进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

  (三)大力开展以农民工为主的生产操作人员培训。进一步改进农民工技能培训方法,进一步改进农民工技能培训方法,根据建设行业操作人员队伍高级技能人才短缺的实际情况,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培养基地,采取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定单式培养等多种方式,加快培训培养行业急需的生产操作人员。

  (四)加大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对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的需求预测和发展规划,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调整优化泉州地面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结构,依托高等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培养规划、路桥、市政、机械、安全工程及经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