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 ,请点击标题下蓝字“ 燕赵晚报 ”订阅 昨天,安根忠接待了两批客人,都是来跟他探讨“互联网+”的
安根忠做了八年书商,被关注度最高的是近半年时光
他的“互联网+社区图书馆”模式,已经吸引了不少同行的关注,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正式介入“借阅”领域了
这会产生书店的新玩法吗? 上门的客人,多数要和安根忠探讨一番盈利模式
2007年,没有任何图书运营经验的安根忠在友谊大街的图书批发市场做了一间书店,主营医学类图书,共做了三年,但“图批”的多数中小型书店盈利能力有限,这里的书商和散布于城市角落的独立书店生存状态相似,赚钱的并不多
2010年12月份,安根忠毅然关闭了图批的医学专业书店,选择城市东南角开了一家近2000平方米的书城——天友图书广场
他的这个举动让同行惊诧不已
在当时,书店的盈利能力越来越弱,不断有维持不下去的书店选择关张,几乎没有新开的书店
而在整个石家庄市,除了新华书店,两千米左右的书城,只有三家,春城、天友和秋林,盈利能力最好的是位于图批的秋林书城,因此所有人都不看好他,包括同行
“我当时也觉得图书批发已近末路,零售还可以吧,心想如果有秋林一般的营业额,维持一个书店是没问题的,秋林也是做零售的
但我的朋友和同行一致不看好多数人认为我坚持不了一个季度”安根忠说“书店坚持了半年,大家说你一定干不了一年
”事实上,安根忠的书店第一年销售额仅仅300万元左右,毛利仅六七十万元,而一年的支出:房租加上人工,近两百万元
他的这家书城到了去年,才勉强维持收支平衡,这三年搭进去了两百四十多万元,到了今年,经营形势才好了起来
安根忠一直是思索书店突围的新思路,看着身边一个个做图书的朋友转行,压力始终伴随着他
去年11月底,安根忠和几个同行在一起商量着到北京参加图书展览会的事儿,同行普遍表示不乐观:随着以当当网为首的网络书商不断加大对传统书店的击打力度,书商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参加展览会的人一定多不了
在这次小型的聚会上,安根忠和朋友谈到了“书飞网”现象
书飞网是北京的一家网络租书店,它为会员提供全包的读书方式,成为会员,可以选择月度、季度、年度的借阅计划,还可以为企业定制阅读书目
在图书馆最多的北京市,书飞网存活到了今天,它的推广广告一度做到了地铁上
安根忠是一个有情怀的书商,愿意他选中的图书有更多的人去阅读,当然也希望人们到他的书城去选购图书,但这次他选择的是借阅,一种和所有的书店玩法都不一样的新思路:互联网上的“社区图书馆”——“君君借书网”,一万余种、超过十万册的图书,不再以销售为主,而是主打借阅
“我以前也做过借阅,但只是开放部分类目的图书,会员到书店自选图书,这次做的是完整意义上的O2O,书城里的图书除了试卷,几乎全区开放
而且只要是我的会员,通过网络下单后,24小时内免费送到家
” 他的同行都看好这个新模式,但这个能盈利吗? 安根忠的测算是:一本书平均有四位会费为每年200元级别的会员借阅,这本书基本上就收回成本了,而这200元相当于预售,能极大地改善书店的现金流
“现在的阅读市场,销量最大的是儿童读物和中小学教辅,儿童读物又以绘本的销量最大
对于儿童来说,绘本的收藏价值不大,借阅是最好的途径之一,教辅亦如此,成人阅读的畅销书也可以借阅
”安根忠说
借书网站在去年12月底上线试运行,期间不断优化,今年2月份正式运营
不到两个月时间有500多位读者成了“君君借书网”的会员
其间,阳泉、太原、邯郸、邢台、石家庄市及郊县的几十位书商前来观摩,并探讨在当地做借书网或合作的事宜
安根忠的设想是,这个网站最终成为互联网+社区图书馆
借助互联网的强大影响力,居住在城市不同社区的读者,不出社区,在家里就可以拿到最新的畅销书
同时可以联合独立的小型书店,完善借书网的服务,做出一种新的运营模式来:书店可以不再靠卖书而生存,今后卖借阅服务了;喜欢读书也不一定非要到书店去借,也可以送书到家
互联网+社区图书馆,会产生一种书店的新玩法吗? 再过十天,4月23日,是每年的“世界读书日”,也被称为“世界图书日”,这一天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要举行活动,鼓励全体国民阅读,我们国家也不例外
“世界读书日”前夕,本报做了一个小调查,调查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媒介,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整个图书市场,少儿和教辅的销量最好;许多家长每年要买几本甚至几十本书,但其中多数是买给孩子的,自己的阅读量很少;成年人更倾向于阅读电子出版物,购买纸质图书的人所占比例极低
话题调查 时间:4月12日 地点:万达写字楼 人物:史博宇,24岁 状态:每年要买两三本 每年能读四五十本 在我的这份工作之前,每年是要买几本书的,大约是两三本吧
我现在供职于图书商城免费借阅是单位给员工的一种福利,有了这个便利就不用买书了
但阅读量上来了,粗略算一下,每年读四五十本书是没问题的,而且可以读到最新的畅销书
我比较喜欢传记类、财经类的图书,偶尔也读小说,喜欢商战类的小说,如《大生意人》一类,写的是山西以前的商帮
家里有大约一百本以上的藏书,多数是我上初中以前家里给我买的
我的购书习惯可能和身边的人差不多吧,很少买书,更喜欢网络阅读
网络阅读就不一定读书了,年轻人更多读的是新闻,另外还有各种八卦
在转型期的中国,出现了很多比较奇怪的现象,比如大人很少读书,却给孩子买许多书
如果在大街上有一个人抱着一本大块头的书边走边看,估计路人会用奇怪而不是赞许的眼光看他,相反拿着手机边走边翻却被认为是正常的
这不是一种好的风气
为什么现在开书店的都遇到了瓶颈,纷纷闭店?买书的人越来越少了,爱读书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如果一个年轻人以开书店作为创业项目,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认为他一定做不下去,因为这个赚不了钱,做不成事业,开书店只能作为人生的一段经历
所以,像“世界读书日”这样的节日,要大力推广宣传,鼓励每一个国民去阅读,进书店,而不是把时间耗在所谓的应酬上
话题调查 时间:4月12日 地点:万达写字楼 人物:陈彩虹,28岁 状态:每年可以读十本左右,包括杂志 我是腾讯读书的付费会员 我每年可以读十本左右的纸质图书杂志,多数还是杂志,如《读者》、《意林》、《知音》等
给孩子买的书不少,结合他的年龄,主要是绘本类的图书
在纸质的图书之外,更多的阅读媒介是手机,虽然手机阅读费眼,但携带更加方便,几乎可以做到随时随地想读时,都可以拿出来读
这个优势,是纸质图书比不了的
比如下雨天,一个人撑着伞等公交车时,如果他在伞下用手机阅读,很正常;但拿着纸质的书在看,恐怕有人会感觉到这个人太投入了吧
我还是腾讯读书频道的付费会员,每个月十元,在读书频道上主要阅读都市言情类的小说
之所以做付费会员,目的是可以看到最新的更新章节
话题调查 时间:4月12日 地点:万达写字楼 人物:秦丽红,35岁 状态:每年能买五六本书 好书还是应该买下来读的 我平时读书也少了,主要是没有时间吧,工作也比较忙
以前我从事法律工作,法律类的图书买的不少,读的也不少,现在做管理工作,反而读的少了
这两年买过十二三本书,平均每年能买五六本
给孩子买的书还是比较多的,多数是老师推荐的课外阅读和教辅,我想多数的家长给孩子买的也是这两类吧
大概是平时工作忙,生活累吧,我平时喜欢看哲理类的书,有时候也读一些佛学类图书
读这一类的书能让人安静下来,给人智慧阅读的媒介和多数人一样,也是通过手机
不过手机阅读最大的弊端是,半个小时以上会感到头晕、眼花,这是唯一的缺点
所以好书还是应该买下来读的
话题调查 时间:4月12日 地点:万达写字楼 人物:刘亚静,25岁 状态:买书少,借阅多 去年买过三本书 一转眼工作两年了,比起读大学时,现在的时间更紧张,阅读量一定是下降的
读大学时我喜欢泡图书馆,一年下来读不少书呢现在也借书,书非借不能读,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去年买过三本书,一本是管理类的,一本是专接本的教材,一本是小说
不知道我这种买书的频率是高还是低 自己喜欢阅读轻松、搞笑的书籍,也喜欢读心理学方面的
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吧,我最近在读谢娜的《那么快乐》,适合我的同龄人,甚至三十多岁的人阅读
我买书不多,朋友有时候会送我他们认为不错的书多数的时候,读书是通过电子媒介,比如手机和电脑阅读
话题调查 时间:4月12日 地点:万达写字楼 人物:刘丽,22岁 状态:去年读了五本书 年轻人该多读传记和励志类图书 我去年参加工作,最近读过的最有印象的两本书是《宽容·淡定与舍得》和刘墉的《靠自己成功》,都是励志类的书籍
粗略统计,去年读过大约五本书,多数是励志类的
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毕业时间不长,多数人在社会上还不能立足或站不稳脚跟,这个阶段多读一些励志类和传记类的图书,对一个人的世界观、阶段性目标还是有好处的,正能量的图书能催人上进
一本好书,能影响一个人几年或几十年,有的书甚至能影响人的一生
比如《平凡的世界》,路遥的这本书出版距现在有二十年了吧,但它影响了几代人
随着电视剧的播出,还会有不同年龄段的人到书店购买原著,从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
话题调查 时间:4月12日 地点:万达写字楼 人物:张亚楠,25岁 状态:最近读书较少 喜欢跟着热播剧去阅读 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工作年限的长短和阅读量有时候是成反比的
上学时读书最多,刚参加工作时还能坚持阅读,但工作时间越长,读书反而越少
到了一定的工作年限后,又逐渐喜欢读书了好多人存在这样的周期
我工作两三年了,现在读书少了,但碎片化的阅读没有少,浅读量依然很大,比如看新闻、通过微博阅读等
多数人读书时有跟风的现象,我也不例外我喜欢跟着热播剧阅读,有时候还去读原著
电视剧播出后,短时间内形成社会性话题,可能去书店或网上买来细细读一读
从去年到现在,没有完整地读完一本书,有的书看着看着就看不下去了
我的阅读时间多数在下班后,睡觉前
领奖地点:36524中体店(中山路与体育大街交叉口西行100米路北)和水产店(和平路与友谊大街交叉口东北角)
领奖时间一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