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迷恋,互联网只是手段

技术发展了,人们做事的方法会随之改变,商业的思想和理论就会有所发展,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是,商业思维并未发生什么本质上的变化。现在的商界领袖,大多数还是40年前出道的大佬们,互联网新贵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学习和利用新的技术和思想,本来就是商界领袖们的特质,不只是高科技行业领袖才会学习新科技。 而商业最基本的动机仍然是利润,仍要最大限度地扩大销售、降低成本、创造价值。 虽然互联网时代涌现了很多不以追求盈利最大化为目的的项目,比如可汗学院这样的分享知识的服务。 但是谈到商业,最常见的还是市值、收入、盈利、用户数、市场份额这些指标。盈利的本质没有变化。 企业的做事方式,也就是追求盈利的方式,本质上也没有什么变化。 我们用波特价值链模型,来分析企业经营的核心活动。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增加企业内外价值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并不是每个活动在每个企业都能创造一样的价值。对某些企业来说,某些活动的价值特别高,这些就是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企业经营的好坏,关键就取决于这些“战略环节”。 从手工业时代到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和互联网化,都是致力于对企业的这些“战略环节”进行效率提升。 在小农经济时代,生产规模小、单价高。当时的物流大多靠人扛、牛拉,水运已经是高科技、大投资了,因此商品货物的流通很不容易。此外,消息也很闭塞。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人都不知道中国人是怎么做出丝绸和瓷器的,于是这些成了当时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大赚西方人的银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阿拉伯人还垄断了中西方交流的道路,只有他们知道东方的航路,东西方贸易成为回报极高的生意。 古代的生产、销售环节效率极低。如果要总结那时候的商业思维,主要就是把握供求关系,低买高卖。谁消息灵通,并敢于冒险吃苦、长途跋涉,谁就能赚钱。 进入工业社会,大生产发挥了规模效应,航海技术加强了商品流通,教育的普及促进了信息的流动。资本家们则主要通过提高生产和物流的效率来赚取利润。我们进入了现代社会。不过在这个时期,除了机器生产,降本增效的主要方法还是殖民地和苦工。压榨廉价原料产地和廉价劳动力的方式简单有效。但这些残酷的事情也让社会处在剧烈变革中。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旧帝国体制的解体、民族独立运动等等一系列事件,提高效率的方式由残酷变得温柔。因为科技又在往前发展了。 这个时候的商业思维更多地关心规模和成本,因为大家都发现了规模效应。 二战后,全球运输越来越便捷,特别是空运变得普及和便宜。生产管理水平在提升,流水线等生产手段在普及。大型企业开始搞全球化采购、生产和销售。发达国家的生产和采购纷纷迁往不发达地区,利用地区成本差异保持生产成本优势。 在电子大众媒体的普及下,营销也发挥出巨大的力量。市场学成为显学。 这一时代的关键词是全球化、媒体、营销,说到底还是规模效应在起作用,还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容量。 互联网的普及不过20多年,带来的改变确实不小。信息流通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的泛滥和传播的去中心化也造成了新的传播困扰。而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又一轮成本降低潮到来。 现在的流行词成了互联网思维。但说穿了,本质还是在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扩大规模。这次,用的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 这些深刻的洞见,来自下面这本书,长按二维码,直接买来看看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