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学习态度, 见证教育变革 壹主编,以书会友,以文沁心 师承效应 ——高校学科带头人的成长规律 高校学科带头人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内学术思想活跃、学术视野开阔、学术水平突出、理论知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具有高尚的学术道德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学科发展、团队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中起带头和领衔作用的高校教师
他们是高校学科建设的主体和核心,是大学的灵魂因此,如何培育学科带头人是目前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通过探究一些学科带头人的成长路径发现,师承效应是其成长的捷径与必由之路,是其成长的基本规律
一、师承效应概述 师承是效法某人或某个流派并继承其传统
师承是学术上师徒相传、一脉相承,在学业上亲炙有相当学养与贡献的学者,由其授业,获得其真传,掌握其精髓
师承效应是指弟子在大师的引领下,继承其学术传统与风格,学业发展较快,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如梅贻琦之言:“老师犹水也,学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老师前导,学生尾随,是从游也,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师承效应与学术渊源、学术宗主、师承接受、师门户限、师法家法和学术流派等有关
师承,不仅是知识与学问的传授,更是学术理念、学术品质与人格魅力的熏陶
师承效应关键在于学术精神的传承,得先师“真谛”、续圣哲“余脉”,师承的是学术精华
二、学术发展依赖师承效应 学科带头人的师承效应源于学术的本质属性,学术传承、优势互补和“马太效应”等决定了学术发展需要师承效应
1.学术传承 学术是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具有传承性各门学科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随时间的迁移而发展
在伯顿·R·克拉克看来,“文化遗产”与“人类精华”这类术语中明显含有知识的继承性
每一门学科无不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知识传统、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中的合理部分都是学科的精华,具有永恒的价值,随着时间的进展而流传下去
同时,学术又是创新的过程
正如库恩所认为的,科学研究是渐进的积累与飞跃的变革交织而成的过程
因此,范式的转换和变革往往并不能由一个或几个杰出的科学家去实现,而必须依靠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卢瑟福强调:“科学家并不是依赖于单独一人的思想,而是取决于数以千计的人们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一个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在建设的知识大厦之中
”任何一分支学科的研究,都可能耗尽一个人一生的精力,甚至是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
由此可见,学术研究需要继承,名师的学术旨趣、学术涵养及学术品格等都具有向心力,需要一代代弟子的积淀
一个年轻学者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同学术大师进行接触,通过大师的学术引领,辨明方向,减少挫折,提高水平
在现代科学史上,前人所做出的重大成就对后续研究者往往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项重大发现可能会开辟一系列研究,导致一连串创新,形成学术传递链
例如:伦琴发现X 射线的100 年间,借助于X 射线分析取得重要成果者多达几十人
仅在物理学领域以X 射线为基础相继展开的深化研究及验证,先后造就了贝克勒尔、约里奥·居里夫妇、汤姆逊、劳厄、布拉格父子、巴克拉、康普顿和西格巴恩等十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学科带头人因学术传承而得到发展 2.优势互补 优势互补源于学术的共享性作为精神产品的学术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它具有共享性一般的产品,你消耗了,它就无法消费,而学术则不是这样的
正如英国文学家肖伯纳认为的,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
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各有两种思想,而且很有可能在此基础上产生第三种思想
许多的新思想、新观念就是通过学科交叉、观点共享而产生的
科学史表明,不管是多么杰出的学术大师,都有自己之短,需要与他人互补
通过相互之间的取长补短、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和相互促进,达到最优化过程
汤姆逊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有清晰锐利的理论头脑,善于构思新实验,但动手能力不强,对此,他将个人的科学才能与其他研究人员的集体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
汤姆逊的一些重大发现起源于助手的观察和发现,他的很多新想法也是通过弟子的实验检验的,电子的发现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它是卡文迪什实验室所有师生集体努力的结果
再比如,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尽管克里克和沃森之间的协作最具有决定性,但许多人的参与也功不可没
创造性的学术活动,不仅需要大师个人的努力,还需要同行合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名师与高徒优势互补、教学相长、互相启发、协作攻关,从而把师徒潜在的智慧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形成一个最佳组合的人才链
例如,超导研究中的BCS理论的创立,精通固体物理的巴丁是长者,精通场论的库珀是中坚,加上年轻的研究生施里弗,师徒三代人合作,提出“电子对跃迁”的全新概念,他们3 人因低温超导理论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卢瑟福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在英国皇家学会举行的贝克尔讲座中提出原子核中存在中性粒子的假设,查德威克作为卢瑟福的学生,在该假说的引导下,通过卡文迪什实验室师生的启发、引导,历经12 年,最终发现了中子,获得诺贝尔奖,这就是优势互补带来的成效
3.“马太效应”
明确提出“马太效应”概念的是罗伯特·默顿教授,他认为,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获得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
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学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老子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
自然界遵循的规律是用多余的来弥补不足的,使得世间的万物达到一种平衡;而人类社会则恰恰相反,导致社会分化加剧
“马太效应”体现在学术领域,就是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有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后就产生了学术权威
“马太效应”对师承效应的形成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它作为一种科学社会学现象,在学术荣誉的分配、学术思想的交流、学术人才的成长和学术资源的配置等方面都起着导向作用
大师的学术声望与地位在同行中具有巨大的感召力,这种力量又反过来影响对已成名和未成名学者的学术地位及他们之间荣誉、报酬的分配
当我们把科学研究作为一个学术交流体系来看待时,如果某一项科学研究成果得到大师推荐,就会受到重视,反之效果难测
也就是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多少有点取决于你和谁在一起
“马太效应”有利于大师的学生或助手的科研成果迅速进入学术交流体系,在同行中产生更大的影响,发挥更大的作用
因此,学术大师往往是青年学者通往学术殿堂的“麦加”,他们追随大师,传承大师的“衣钵”
许多精英的成长都曾经得到大师的光环笼罩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的诸多人才链就是最好的证明
美国92 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有48 人曾给诺贝尔奖获得者做过学生或做过晚辈合作者
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至今还很乐于提起当年与玻尔、费米一道工作,做他们的学生和得到他们推荐的荣誉感
这种天才集中化的过程,正是凭借了学术大师的杰出声望,形成了累积优势,使其人才链不断延续,以至任何企图抵抗“马太效应”的惯性后果来建立新的高水平科研中心的努力,都变得十分困难
事实证明,尽管“马太效应”有其不足,但它始终是学科带头人成长的捷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三、师承效应反映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 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缪塞尔森曾经说过:“我可以告诉你们,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奖,诀窍之一就是要有名师指点
”惟有大师才能吸引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大师是形成人才链的核心
他们的作用,不仅在于自身具有卓越的学术水平,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遴选苗子、精心培育以及营造环境等,引领和培养青年才俊
1.遴选苗子
学术大师是科学精英、学术权威,德高望重,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可度、美誉度,加上优越的科研环境与条件,好学者慕名而来,投奔于名师门下,成为优秀人才的集聚地
但大师对弟子的选拔有严格的标准,他们独具慧眼,面向世界海选人才,以创新思维、批判精神和创造能力作为遴选依据,起到伯乐的作用
大师是大科学家挑选和培养出来的,这就是师承效应
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朗道,对进入其学科团队的人员的选拔极其严格,被人称为是“朗道障碍”;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招收研究生有“六个不选”;卢瑟福招收科研人员,主要根据推荐人的意见和面谈,依据科研能力与创造性素质进行选择
法拉第被著名化学家戴维看上并被聘用,在戴维日后的精心指导下,法拉第迅速成长为著名科学家,获伦福德奖章和皇家勋章
当年冯·卡门教授接纳钱学森为弟子,看中的就是钱学森非凡的智慧、敏锐的思维判断能力
2.精心培育
师承效应,不仅在于大师具有非凡的“相马”功夫,还在于他们具有高超的“养马”和“驯马”能力
大师学术经验丰富,站在学术前沿,以敏锐的直觉和丰富的想象力,引导弟子走出探索的迷宫,点燃他们创造性的思维火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高瞻远瞩
大师是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从事前沿性的科学研究,掌握最新学术动态,具有深遂的洞察力和敏锐的超常眼光
他们站得高,看得远,能够有预见性地带领弟子去攻坚那些基础性的重大课题,取得重大科学成就
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之所以能够培养出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与该室历任主任远见卓识的科学眼光分不开
比如,卢瑟福总是“永远处在波浪的峰颠上”,善于在研究的突破口上选择课题,最终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果
普朗克同样具有这种优势,他不仅创立了标志着量子理论诞生的“能量子”概念,而且培养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劳厄和玻特
吴有训院士曾预见到X 射线散射研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一开始就用康普顿效应和拉曼原理等最前沿的理论进行X 射线研究,以前沿性的课题锻炼弟子,培养了王大珩、钱伟长等一批站在学术前沿的学人
二是指导有方 学术大师集科研与教学于一身,既出成果,又出人才他们不仅探索新知、传播新知,而且培育弟子、因材施教卢瑟福有句名言:“永不放一个人于无用的研究项目上
”卢瑟福发现:查德威克擅长管理;卡皮查精于强磁场设计;考克饶夫具备非凡的科学与技术洞察力;达尔文富有敏锐而深邃的数学审美力;狄拉克逻辑能力出类拔萃
据此,卢瑟福进行分类指导,精心培育,使他们中的多数人都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泰勒了解到杨振宁长于理论物理学,就指导他从过去的实验物理学中摆脱出来,改变研究方向
由于泰勒为杨振宁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环境,杨振宁仅用十年时间便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索迪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后给老师卢瑟福写信:“您在蒙特利尔时,指引我去研究放射现象,我真受益不浅
如果没有这样的机遇,要想获得诺贝尔奖,对我来说,将是遥遥无期的
”冯·卡门根据钱学森数学天赋高和想像力丰富的特点,以高速空气动力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作为研究课题,并通过合作研究、启发式教育提高钱学森的学术水平
三是学术熏陶
学术大师的学术风格、学术精神与学术操守等对弟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师对学术研究具有天然的好奇心,他们崇尚科学,敬畏学术,追求真理,求真务实,脚踏实地,锲而不舍,沉着冷静,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们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引领学术风范
这种求真、至善、臻美的科学精神是大师成功的支柱,也是师承效应的关键所在
在师承过程中,学术大师不仅进行着学术创造活动,而且通过主体间的“传、帮、带”活动,传递学术精神、思想、方法,让学生能在大师的学术品格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塔姆提出的核子理论,是批判性地吸取费米构建的衰变理论,并以此机理为基础经过创新性思维而建立的
这种科学精神通过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地对弟子起着熏陶作用
3.营造环境
学术大师在培育英才、提携后进时,强调学术自由与民主,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
学者如能在民主学风和自由气氛中进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几率更大
汤姆逊、卢瑟福、玻尔、居里夫人都是思想开放、作风民主的大师,他们不以权威自居,平易近人
卡文迪许实验室之所以涌现出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与该实验室营造的宽松环境有关
卢瑟福没有帮派和狭隘民族主义之风,一视同仁,量才取用,发挥各人之特长,倾听个人意见,从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
他一旦发现弟子有创造性潜能,就会用各种办法使它极大地发挥出来
卢瑟福遵循麦克斯韦的观点:“我从不阻止一个人去从事一个实验,即使他找不到他正期待的东西,他也可以找到其他的东西呀!”他经常举行茶话会和晚餐会招待学生和助手,漫谈和交流
茶室漫谈的奇异效果十分突出,被称为该室一天之中最美好的时刻,它风行于剑桥大学各院系
每天下午5时是“喝茶时间”,人们不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都可以自由、平等地参与交流
交谈内容无所不包,天文地理、时事新闻、生活点滴、心得体会
正是这种无拘无束的开放式交流,使得思想的碰撞、感情的交流得以实现,灵感得到启发
每年一次晚宴,在实验室工作过的学者和现有工作人员联欢聚餐,以联系感情并报告一年来实验室取得的进展
此外,卢瑟福每星期有一两个傍晚,请部分助手和学生在家中便宴,此时是自由学术讨论的重要时刻
不少研究中的问题都是在这种时刻提出和解决的
在牛津大学,来自不同学科的师生朝夕相处,互相切磋,研究者从中受到教益
一些大学设有教授餐厅,为不同院系师生提供见面聊天的场所,他们汇聚在不同的桌子边高谈阔论,时间长了,一些桌子就有了物理桌、数学桌等名称
在实验室里,则设有喝咖啡的场所,师生在休息的闲聊中交流思想,在无拘束的谈话中获得灵感,激发创造力
在学术交流中,师生即使提出了错误观点也不会垂头丧气,而是在与别人讨论过程中知道自己原来的想法有哪些不对,也不会轻易服输,通常是回去之后再仔细琢磨,一旦有新的思想和观点,就会再来讨论
这种自由宽松的学术气氛,有利于活跃思想、开阔思路、培养能力
四、师承效应成就学科带头人 为了论证师承效应是学科带头人成长的基本规律,我们课题组于2012 年6-12 月对江西省12 所高校的204 位学科带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研内容涉及高校学科带头人的基本情况、对师承效应的认同、是否得到过名师提携、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等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样本分布表(N=204) 表1 样本分布表(N=204)续 调查研究表明(如表2、表3、表4 所示)
有167 位被调查的学科带头人认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存在人才链,占84.3%;有160 位学科带头人认同名师出高徒之说,占79.2%
其中有102 位学科带头人在其成长过程中获得了名师的提携,占63.8%
表2 您认为学科带头人的成长存在人才链吗 表3 您是否认同名师出高徒这一说法 表4 您在成长过程中是否获得过名师的提携 请把手机横过来阅读 表5 名师对弟子的指导作用 在被调查的学科带头人看来,名师指点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对弟子的学术引领(88%)、人格熏陶(71.4%)和思维训练(69.7%),具体数据见表5
事实表明,师承效应成就了学科带头人,它是学科带头人成长的基本规律. 作者: 张意忠,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以上图文来源于网络,旨在传递更多,版权归原作者
往期内容 人性漫画|打工与创业残酷区别 汽车工作原理动画|让你更懂车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路径 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制度创新 荐书赠书|Python程序设计教程 壹主编 不做无意义的空谈 专注高校教学服务 按住2秒识别关注 教材出版|专著出版|课题申报|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