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眼中的悲剧人物,如何做出全球最牛社交软件?

一度吃不起饭的他长期困惑于技术与金钱的关系,至今对商业化心存抵触


平淡的学生时代 张小龙1969年出生在湖南邵阳,18岁考入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一直读到研究生毕业


在校期间,他个性沉闷、不修边幅,白天踩着拖鞋出门,晚上和室友守着酒精炉,边煮泡面边打“双升”


闲暇时,张小龙喜欢到宿舍外的池塘边钓虾,或者看录像、踢足球

总之,在老师和同学眼中,大学时代的张小龙和周围人一样,远谈不上传奇人物


唯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天资聪颖,学什么都快

同学回忆称,张小龙无论玩什么,只要稍加练习,都能达到高手水平


他喜欢围棋、台球、保龄球和电脑游戏,和他打台球的人,大多数时候只能抱着球杆,在场边干坐着,等待他失误


念研究生时,张小龙被分到微波专业,但他更喜欢软件开发,一度因此心情烦闷


一个同学对他说:你不喜欢还搞什么,去做你喜欢的

在其鼓动下,张小龙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当时刚有第一个完整标准的C语言上


一开始,他只能写写画图之类的小程序,但却深陷一行行代码中不亦乐乎


每天一起床,他就骑车赶到珞珈山上的实验室,在386电脑前一坐就到夜里12点


如此摸索了2年后,他在OPP、数据结构等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

失落的技术天才 1994年秋,25岁的张小龙研究生毕业,因为不喜欢沉闷、死板的氛围,他放弃了到国家电信机关工作的机会


彼时,国内的互联网行业刚刚起步,张小龙斗志昂扬地前往广州,投身互联网大潮


他先后任职于两家公司,负责程序开发

尽管干得不错,但因不愿充当大公司里面一枚小小的齿轮,并对按部就班的生活感到厌倦,这个不善言辞的年轻人开始一边上班,一边把兴趣转移到悄悄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之上


思来想去后,他决定开发一款属于自己的软件
白天上班,他只能晚上写程序

华灯初上,张小龙就把自己“锁”在屋里,一边抽烟一边敲击键盘,直到夜色深深


他像个孤独的艺术家,精心雕琢着自己的作品
有时候,仅仅为了将程序变小几百个字节,就要花上一整晚的时间
相较当时的邮件系统,Foxmail轻便灵活、运行稳定

张小龙没什么财富的企图心,他决定将这款软件完全免费推向市场,供大家随便使用


Foxmail一经推出便获得巨大成功,迅速斩获200万用户,被评为五星级软件


▲Foxmail界面 Foxmail上线后,张小龙每天会收到几十封邮件,点赞的、提意见的,他都一一回复,成千上万的关注者让这名曾经的小程序员感受到巨大的成就感


经此一役,张小龙也声名鹊起,成为继求伯君、王江民之后新一代技术精英


然而,这种快乐没能延续多久,张小龙很快发现自己被繁琐的维护工作捆住了手脚


软件完成后需要一点点完善,这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兴趣也因此消磨殆尽


这让张小龙陷入了迷惘,一边是压抑的工作,一边是疲于应对的爱好


思考了很久后,他决定辞职,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
但Foxmail令其荣誉加身,却不能为他贡献一分钱
张小龙觉得自己是自由职业者,别人却认为他是无业游民

《人民日报》的记者曾撰文报道张小龙,并担心做免费软件的他“会不会饿死”,称他是互联网大潮涌动下的悲剧人物


最困难时,张小龙甚至想将软件送给朋友管理,自己去美国打工
因为在大洋彼岸,免费软件的开发者可以靠广告和赞助养活自己
如此挣扎了数年后,张小龙的命运突然发生了反转

2001年4月,博大公司宣布以1200万元收购Foxmail,并任命张小龙为首席技术官


陡然而富,张小龙却并不开心
新闻发布会上,他几乎没有发言,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当晚,他写了一封伤感的信:“从灵魂到外表,我能数得出它(Foxmail)的每一个细节……在我的心中,它是有灵魂的,因为它的每一段代码,都有我那一刻塑造它时的意识


我突然有了一种想反悔的冲动

” 彷徨的产品经理 博大的收购让张小龙实现了财务自由,但并没有给他的事业带来起色,他再度成为大公司的齿轮,只不过型号变大了


张小龙一度在江湖上销声匿迹,2005年,上市后的腾讯并购博大,他再次为作品“陪嫁”,踏进腾讯


在更大的公司里,张小龙突然发现自己的地位不一样了
当时,腾讯正面临MSN的威胁,国内社交软件业战火蔓延
小马哥任命张小龙为广州研发中心负责人,独掌一方大权

他的团队也不用像其他部门一样,承担零碎的事务性工作,只需专心研发


张小龙因此被逼到了墙角
痛定思痛,他决定转变思路
”他说完后,会场传来了零星的笑声
尽管团队的信心不强,但张小龙很快让大家看到了自己的决心
很快,他们找到了一个痛点
此外,还有海子和马丁•路德•金的诗
像画家一样,张小龙希望在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在这款应用中,张小龙捕捉到大多数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他试图通过陌生人交友这一方式来迎合众人的需求


▲他还是漂流瓶之父 一年后,张小龙在母校面对学弟学妹时说,漂流瓶的创意来源于自己大学时代失败的社交经历


在那个男女生比例高达7:1的工科院校,孤独是张小龙和室友们的常态


漂流瓶的成功给了张小龙很多启示,之前他关注的是技术,这之后,人性需求成了其产品的新核心


2010年10月,一款名为Kik的APP上线15天便斩获100万用户


于是,他连夜给马化腾写了封邮件,建议腾讯做这一块业务
马化腾也没睡,很快给他回了封邮件:马上就做

“整个过程起点就是一两个小时,突然搭错了一个神经,写了这个邮件,就开始了


”张小龙回忆说

此后的两个月,张小龙带领十几名干将,挤在一个狭窄的办公区域,开始了疯狂的“码农”生活


他们时刻待在计算机旁边,饿了就叫外卖果腹,累了就停下来抽根烟,或者原地做几个俯卧撑


与外部竞争相比,来自内部的竞争更让张小龙头痛
移动社交从起步到爆发的时间太快,腾讯上下非常紧张

张小龙的团队无论在人脉、资源还是经验方面都处于下风,集团的大多数人觉得他过不了“内部关”


那段时间,腾讯的移动社交之争刀光剑影,马化腾每天都得两边安抚,给双方做“心理辅导”


随着竞争加剧,张小龙对产品的狂热使得天平开始倾斜

卯足了劲的张小龙却没有任何顾虑,他不管不顾地开发产品,哪怕得罪人,也绝不轻易妥协


打开应用,映入眼帘的是一副深邃的画面:一个小人孤零零地站在庞大的蓝色星球外,眺望着远方的家园


这位少年得志、大器晚成的技术天才,只用6年就做到了腾讯高层
这个职位倾注了张小龙的全部心血

下属说这种工作交给我们来就行,但张小龙坚持自己体会、把控用户的感受


在针对用户需求的调整中,张小龙开始变得令人生畏

大到一个按钮应该放在哪里,小到一个图像差几个像素,他都对团队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下属一度害怕看到他的邮件,并私下称其是“独裁者”


一旦出现问题,他丝毫不留情面

在“独裁”和追求极致中,张小龙找到了新偶像,他不否认自己继承了乔布斯的衣钵


在腾讯广研中心,人手两本书,一本是《乔布斯传》,另一本是科技大神凯文•凯利的《失控》


乔布斯时代的所有产品发布视频,张小龙一次都没错过

一天,在和同事吃饭时,他突然想到可以通过摇手机来找人,大家都觉得这个点挺好


回家后,张小龙失眠了,他一遍又一遍地思考两个人通过摇手机进行沟通的场景


第二天,他和团队花了半天时间确定细节,光是设计摇的手势就讨论了很久


会后,大家迅速进入新一轮的开发
人们只需摇一摇手机,就能找到千里之外同时摇手机的人
该功能很快引起受众热捧,日启动量超过1亿次

在无数的“咔嚓”声中,千万颗“寂寞之心”简单地找到了充满可能性的去处


▲“摇一摇”界面 同月,张小龙受邀回母校演讲

演讲在一阵清脆的“咔嚓”声中开始,张小龙握着手机跟台下的学弟学妹互动


“从本质上说,当你做这个手势的动作,是很色情的

摇一下会有声音,是来复枪的声音,这种声音听起来很刺激、很爽,然后页面会张开一下,出现一个裸体大卫的雕像


为什么这一连串的组合会让人感觉很爽?张小龙解释说,因为人的所有动机都来源于性的冲动,这个理念源自弗洛伊德的理论


那场演讲中,张小龙完全沉浸在自己对人性与科技的理解中
很多人觉得他变了,不像个程序员,成了兜售概念的“忽悠大师”
“摇一摇”的成功很快引来对手的纷纷抄袭

马化腾给张小龙发邮件,问他要不要再细化一下,增加点功能,免得被对手抢了先


不担心被抄袭的问题,张小龙将精力放在新的超越上
公司内外,张小龙面临巨大的压力

经过多年职场打拼,他已经不排斥商业化,但依旧护犊心切,不接受任何粗暴的广告植入,因为那样会骚扰用户,影响他们的使用体验


公众平台上线后,为了防止微博式的水军泛滥、频繁刷屏,他硬性规定每个账号每天只能推送一条信息


” 后来马化腾几番找张小龙做工作,他才迫于压力,同意在朋友圈投放广告


但起初,他坚持要求每次广告费必须在1000万以上,真正有实力、能做出漂亮广告的商家才能进来


“好的产品应该是用完即走”,如果一个用户沉浸在其中、离不开,就像你买了一辆车,到达目的地,你却说汽车的空调很好,希望待在里面,那这个产品一定不是一款好的产品


他的言论一度被认为莫名其妙

互联网各家都挖空心思抢流量和入口,传统行业也没有听说过要驱赶用户的,张小龙有点荒诞不经


有人说,张小龙很幸运,做了三次,就成功了三次
但其实他自始至终都只在做一件事——雕刻完美的作品

在知乎上,有人问:乔布斯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张小龙答:说明纯粹也能成功


// ↑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