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注解: 此章中心在于阐明修真养性的要旨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营魄”指魂魄,实指人身中的元神和元精
元神属阳,轻清易飞而上行,元精属阴,重浊易凝而下行二者相反而互补先天元神本为清静,因后天欲念所扰而散乱不安若祛除妄念,清心寡欲,则神自清静,元精也会自安
“载”是元神元精同载于一车(喻搏入炉鼎之内),含有抱一不离,互为运转之意
道教丹经《悟真篇》第一首诗云:“先把乾坤为鼎器,次将乌兔药来烹,既驱二物归黄道,争得金丹不解生
”这也是说炼养时必须首先在体内安炉立鼎,“锻炼精华”,使魂魄合和抱一,聚结成丹
此可谓“清静真一,不二法门”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专”是指专一之意
常人因私欲妄念所扰,心神散乱不能专一,在无意之中导致其气粗暴、神气不合、母子失守、阴阳不交、坎离分居、先天与后天脱离关系
因此,人在炼养时,必须心神专一,调和呼吸,由粗浅到深长,由强硬到柔和,若初生之婴儿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涤除”是洒扫清除之意“玄览”是洞观无碍之意 “疵” 是弊病 欲修真养性,必须清除心界一切杂念,使先天圆明的体性重现《 清静经 》中说:“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又说:“净扫迷云无点翳,一轮光满太虚空”皆强调修道之人的首要功夫是清静神心还其人之先天本性,洞观无碍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民”此处指人身中之精气“国”指大的整个躯体爱惜精气,强健身体,必须从自然无为入手无为自然心虚,心虚自然神凝,神凝自然气聚
神凝气聚,自然精气自调,百骸自理,九窍通畅,六腑调泰,五脏清凉,内无忧伤,外无邪侵,身康体壮,精足神旺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门”指人的心渊性海“开阖”指一动一静“雌”指柔和清静 先天性动(开),后天情欲即生后天情欲静(阖),先天之性即现人生天地之间,必然运心应物然而,在举心运念时,不能让情欲障蔽本性,而应以清静无为处之 《清静经》曰:“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 道教养生要义《吕祖百字碑》云:“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 这些都强调,修真养性的根本在于“守雌”、清静无为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心渊纯净,不被情染;性海圆明,不为物牵
犹若皓月当空,无处不照,无处不明,此可谓明白四达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心性与天地同体,清静圆明,“无为而化
生育万物,不以为自有;顺自然施化,不以为己之功;虽为万物之长,而不自以为主
此谓深不可识、高不可稽、广不可量、远不可睹者之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