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二十章 道教经文讲解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若晦,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 注解: “绝学无忧” 人在天地之间,如不知物性,不通人情,则难以生息欲通物性,必以进学

既知如此,本经此章要讲绝学者何谓?如单学一科,独造一门,虽自感有进有益,实是以管窥天,似锥指地,不能复得天地之大全,事物之总体,悟性命精微之奥理,观造化至极之妙用,通阴阳消长之情理

只有绝弃虚妄荒诞之学,持守大道的清静之体,才能明晓万物之理 《老子》第一章中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十六章说:“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三十八章说:“前识者之华,而愚之始也”四十八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六十四章说:“学不学,复众人之所遇”均与此条命旨相通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唯”是谦逊柔和的应声

“阿”是怠慢忿怒的问答

出口以谦让柔和而应于人,人皆得好感而结善缘;以怠慢忿怒而回答人,人皆因反感而种恶恨

“唯”与“阿”同出于口,相去不远

然而,因“唯”而得结善缘,因“阿”而会种恶感,其结果,相距天壤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 性体一动一静的微妙之机,确为善恶的因由,动之于“唯”结善缘,而得吉庆;动之于“阿”结恶果,而遭祸殃

真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故天地间的事物无不以此而畏惧,人亦不能脱离这种运化之道,故亦应畏之

“荒兮,其未央哉!” “荒”是杂草丛生“央”是中心

常人失了性体的根本,流荡身心,迷于世情,好象杂草丛生,荒芜了灵根一样,不知万物的中心准则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

” “熙熙”是嬉戏和悦之意“乘乘”是似同驾车快然自如之意

众人沉溺于妄见之中,还自感嬉戏和悦,迷惑于世情之内,似春登高台,极目四望,自觉得意

唯独我恬淡无为,心地未有一点贪念,犹如初生的婴儿和混纯的孩子一样,无识无知,无忧无虑,无有归往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

” 众人皆以为得意有余,而我呢?却感到空虚而有失遗,象愚人的心地一样,笃厚真诚,纯粹素朴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俗人各炫聪明,各逞机智,而我却好象昏昧不明

常人对大小事物能明察窥探,而我认为事物与我同体,闷闷然如无贵贱上下之分

“忽若晦,寂兮,若无所止

” 常人因脱离了本,贪享世味,追求功名货利,无涯无际,不能济岸,不能自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

” 常人舍真逐伪,愈逐愈迷,愈逐愈深,认世情有味有为,而我相似愚顽者,没有作为,并认为功名利禄皆为幻罔

“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 “母”指万物的本根,即“道”

我和常人不同:常人忘本逐末,贪享世味,失去了本来性体,只顾枝梢

我只遵循和抱持大道我贵养的是本根,本来的心渊性海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