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 ● 天瑞第一(译文) 道教经文讲解

【原文】 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


国君卿大夫视之,犹众庶也国不足,将嫁于卫

弟子曰:“先生往无反期,弟子敢有所谒,先生将何以教?先生不闻壶丘子林之言乎?”子列子笑曰:“壶子何言哉?虽然,夫子尝语伯昏瞀人

吾侧闻之,试以告女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四时尔不生者疑独,不化者往复往复,其际不可终;疑独,其道不可穷《黄帝书》日:‘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谓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 【译文】 列子住在郑国圃田,四十年没有知道他的人郑国的国君公卿大夫看待他,就像看待一般老百姓一样郑国发生了饥荒,列于准备离开家到卫国去

他的学生说:“老师这次出门,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学生想请教一些问题,老师用什么来教导我们呢?老师没有听到过壶丘子林的教导吗?”列子笑着说:“壶丘先生说了什么呢?即使如此,他老先生曾经告诉过伯昏瞀人

我从旁边听到了,姑且告诉你们

他的话说:有生死的事物不能产生其它事物,有变化的事物不能使其它事物发生变化

没有生死的事物能够产生出有生死的事物,没有变化的事物能使有变化的事物发生变化

有生死的事物不能不生死,有变化的事物不能不变化,所以这些事物经常生死,经常变化

经常生死、经常变化的事物,无时无刻不在生死,无时无刻不在变化,阴阳是这样,四时也是这样

没有生死的事物无与伦比,没有变化的事物循环往复

循环往复的事物,它的边界永远找不到;无与伦比的事物,它的道理不可以穷究

《黄帝书》说:‘虚空之神不会死亡,它就是幽深微妙的深远微妙、视之不见的生产万物的生殖器官的大门,这就叫做天地的本根

它绵延不断,好像存在着,用它不尽’所以产生万物的自己不生死,变化万物的自己没有变化

它自己产生,自己变化;自己形成,自己着色;自己产生智慧,自己产生力量;自己消减衰落,自己生长旺盛

说有使它产生、变化、形成、着色、产生智慧、产生力量、消减衰落、生长旺盛的事物,那是错误的

” 【原文】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日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

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 【译文】 列子说:“过去圣人凭借阴阳二气来统御天地万物

有形的事物是从无形的事物产生出来的,那么有形的天地万物是从哪里产生的呢?所以说:天地万物的产生过程有大易阶段,有太初阶段,有太始阶段,有太素阶段

所谓太易,是指没有出现元气时的状态;所谓太初,是指元气开始出现时的状态;所谓大始,是指形状开始出现时的状态;所谓太素,是指质量开始出现时的状态

元气、形状、质量具备但却没有分离开来,所以叫做浑沦所谓浑沦,说的是万物浑然一片而没有分离开来的状态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摸它摸不着,所以叫做简易易没有形状,易变化而成为一,一变化而成为七,七变化而成为九九是变化的终极,于是反过来又变化而成为一

一是形状变化的开始,清轻之气上浮成为天,浊重之气下沉成为地,中和之气便成为人,所以天地蕴含着精华,万物由此变化而生

” 【原文】 子列子曰:“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

故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然则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有所否,物有所通

何则?生覆者不能形载,形载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违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

故天地之道,非阴则阳;圣人之教,非仁则义;万物之宜,非柔则刚;此皆随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

故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有声者,有声声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

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尝终;形之所形者实矣,而形形者未尝有;声之所声者闻矣,而声声者未尝发;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显;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皆无为之职也

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短能长,能员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凉,能浮能沈,能宫能商,能出能没,能玄能黄,能甘能苦

能羶能香无知也,无能也,而无不知也,而无不能也

” 【译文】 列子说:“天地没有完备的功效,圣人没有完备的能力,万物没有完备的用途

所以天的职责在于生长覆盖,地的职责在于成形载物,圣人的职责在于教育感化,器物的职责在于适合人们使用

这样看来,天有短缺之功,地有擅长之事,圣人有淤塞之时,器物有通达之用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生长覆盖的不能成形负载,成形负载的不能教育感化,教育感化的不能违背它的适当用途,事物适宜的功用已经确定了的,便不能再超出它所担负的职责

所以天地的运行,不是阴便是阳;圣人的教讹,不是仁便是义;万物的本质,不是柔便是刚;这些都是按照它所适宜的功用而不能超出它所担负的职责的

所以有有生死的事物,有使有生之物产生的事物;有有形状的事物,有使有形之物成形的事物;有有声音的事物,有使有声之物发出声音的事物;有有颜色的事物,有使有色之物表现出颜色的事物;有有滋昧的事物,有使有味之物呈现出滋味的事物

有生死的事物所呈现出的生命死亡了,但使有生之物产生的事物却没有终止;有形状的事物所呈现出的形状成就了,但使有形之物成形的事物却没有出现;有声音的事物所呈现出的声音已经被听到了,但使有声之物发声的事物却没有发声;有颜色的事物所呈现出的颜色显明了,但使有色之物出色的事物却没有显露;有滋味的事物所呈现出的滋味已经被尝到了,但使有味之物出味的事物却没有呈现:这些都是‘无’所做的事情

无使事物可以表现出阴的特性,也可以表现出阳的特性;可以表现出柔的特性,也可以表现出刚的特性;可以缩短,也可以延长;可以呈现圆的形状,也可以呈现方的形状;可以产生,也可以死亡;可以暑热,也可以凉爽;可以上浮,也可以下沉;可以发出宫声,也可以发出商声;可以呈现,也可以隐没;可以表现出黑的颜色,也可以表现出黄的颜色;可以呈现出甜的滋味,也可以呈现出苦的滋味;可以发出羶的气味,也可以发出香的气味

它没有知觉,没有能力,却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