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媒体地位逐上升,随之产生的便是网络上对于社会中各种现象的监督、批判和评论,这些监督大多是对政府官员、明星大腕以及各类公众人物的,但很多时候,新闻记者这一特殊的职业也被当做了网友口诛笔伐的对象,在许多新闻报道尤其是有配图的新闻报道中,摄影记者往往被当成了被批斗的对象,许多报道因为记者在那关键的一瞬间没有选择被拍摄的受害者而是决然地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幕而受到了网友乃至来自整个社会上的强烈谴责,他们大多都是埋怨记者为什么不去帮助或救助受害者,而是冷眼旁观的拍摄照片,人们更喜欢用道德的标尺来要求记者,纵观时间轴,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艾迪·亚当斯作为摄影师,他为名人、政治家拍摄肖像,而作为摄影记者,他报道了13场战争。在作为美联社记者参与报道越南战争期间,
艾迪·亚当斯拍摄了他最为出名的照片——《枪杀越共》,凭借这张照片,
亚当斯获得了1969年的普利策突发新闻奖和世界新闻奖,而阮玉湾不久之后却因此而变得声名狼藉。关于阮玉湾以及自己那张著名的图片,亚当斯在Times上曾经这样写道:
将军枪杀的囚犯,而我却用相机杀死了将军。
还有曾经轰动新闻界的《饥饿的小女孩》,显示的是1993年一个饥饿的苏丹小女孩正爬向救济站的情形,一只老鹰停在距离她不远的地方,那只秃鹫随时可能扑向这个小女孩,而照片的拍摄者凯文卡特第一选择不是救助而是拍摄。该照片受到了强烈的指责,并最终导致凯文卡特因经受不了来自社会的谴责而自杀身亡。
记者只是记录者,不是残忍的创造者,社会容得下战争及其带给人们的饥饿,却容不下一个真实记录这一现实的好记者。西方早有言“记者是无冕之王”。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对记者的尊敬,更道出了记者工作的特殊属性和所享有的特殊的社会地位。一名合格的记者应该是个传声筒,应该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记者应该跟手中的相机和笔杆融为一体,设身处地的为这个社会着想,真实地还原事实真相。但这并不就意味着记者是个“冷血动物”,只是记者工作的特殊性就决定着记者不能像常人那样去救助眼前的受害者、弱势群体,因为他们肩上的任务很重,他们要完成的并不是让眼前的一个人或一群人获救,而是通过他们之手将信息传播出去,得到全世界关注,从而全世界的弱势群体都有受到关注的机会,这是记者神圣的使命和肩头沉重的社会责任。
当然,记者需要有爱心,因为他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名记者,但记者有他独特的发挥爱的方式。新闻记者履行专业职责并不是目的,最终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社会系统的健康发展。所以,记者需要博爱,能容天下才能容现实。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的记者都能够遵守职业道德,甚至出现因为个人利益而以公谋私,这个问题在我国显得尤为突出,反映出我国新闻体制不够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新闻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精神不够坚定和巩固。
记者是船上的瞭望者,即使甲板上有紧急情况发生,瞭望者也不应该放弃瞭望的职责。真正合格的记者不是干预者而是记录者,记者要像法官而不是带有倾向性的律师。广大人民应当给他们宽容,让他们去完成职责,去真实的记录下事实,善的或恶的。无论其他人怎么评价怎么谴责,记者都应该保持一份坚强,坚持去维护事实维护真相。
就像雨中摔倒的路人,记者初始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当地相关部门的注意,及时关注交通情况,给当地的行人以安全的保障。虽然达到了预期结果,当地相关单位下午就立即把路面的坑填平,并设有标志,题型行人注意安全。但预期结果不大一致的是,针对这组照片,很多网民认为记者不提醒路人而是守株待兔看着路人落难的做法应受谴责:“照片拍得倒是精彩,可拍照的人太缺德。明知有坑不设路障,却满怀信心地等着人栽跟头。”“记者肯定知道会出事,就在一旁看着,鄙视!”柳涛本人甚是感到委屈,自己听路人提供新闻线索,在大雨中苦等了一个小时,才将事件记录下来,履行了记者的职责,还要备受争议。其实,这正是记者传达新闻的责任和社会公德心之间的冲突。
普利策曾描述记者:记者是社会这艘大船居于船桥上的瞭望者,因此他的职责就是观察地平线上的细小情况与变化,那么当甲板上有情况时,我们不能要求瞭望者放弃职责。是的,一名合格优秀的纪实、民生记者,必定也是备受争议的,这源于他记者的责任与社会公德之间的矛盾。要想记录真实社会的背后,解决现实问题,记者必定有所取舍,而在取舍中,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把握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