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先富带后富”,即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政策的支持下,经济特区飞速发展。福建作为最早开放的四大经济特区之一厦门所在的省份,经济发展也是相当之快。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来说,十分落后。为了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改变东西部不平衡的经济发展局面,党中央、国务院于1996年5月,决定开展东西对口扶贫协作长期工作。福建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由此结成一对。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发展的18年之后的今天,就其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对启发其他省区做好对口扶贫工作、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闽宁对口帮扶协作发展的历史回顾
1996年5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两个大局”战略构思指导下,福建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结成对口帮扶对子。11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在福建召开。会议明确了对口帮扶的指导思想,即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原则。两省区签署了对口帮扶协议,确立了每年举行一次省级联席会议、建立扶贫协作发展基金、市县结对帮扶、互派挂职干部等长效协作机制。经协商,确定了福建省的莆田、同安、石狮等8个县(市、区)与宁夏的西吉、固原、盐池等8个固定贫困县结成对口扶贫对子。1997年4月,第二次闽宁联席会议上,提出了“党委政府牵头,企业积极参与,全社会关心支持”的极具战略意义的方针,同时做出了建设对口扶贫示范项目闽宁村的决定。
2000年,为了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政府出台了西部大开发政策。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下,福建省积极参与到了支援西部地区经济建设中。据不完全统计,至2005年,福建省共筹措资金约5.74亿元无偿支援西部受援地区的经济建设,其中,约有1.14亿元无偿援助了宁夏。从1996年到2006年,陆续有1400户、7000多人从西吉山区搬迁到永乐县平原地区。福建还派去技术人员传授菌菇、葡萄等特色农业生产技术。合作十年,福建援助宁夏的资金达到2.4亿元;双方还设立了扶贫发展基金,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带动了10万贫困人口增收致富。据统计,这十年,福建帮助宁夏8个贫困县兴建、扩建学校118所,培训教师近1500名,帮助3.2万名辍学儿童重返校园。
2008年,宁夏自治区商务厅主持举行了《福建与宁夏跨区域口岸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双方共同签署备忘录并达成以后协作发展的三方面意向:一是充分利用福建省海空口岸物流通道优势,加强两省区口岸部门间的沟通合作;二是建立跨区域口岸合作机制、信息联络及定期走访制度;三是利用各自港口与资源优势,打造现代物流平台。
2013年10月,闽宁扶贫协作第十七次联席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了闽宁扶贫协作17年的成果——宁夏西海固地区GDP由1995年的17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79亿元,人均GDP由1995年的1000多元增加到2012年的1.2万元。西海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600元增加到2012年的4591元。2014年12月
3日,宁夏固原·福建厦门经贸合作恳谈会暨项目签约仪式在厦门举行。本次会议落实签约项目达21个,其中合作项目19个,总投资达124.5亿元。签约项目涉及闽宁产业园区建设、特色农业种植、文化旅游等多个方面。
三、闽宁对口帮扶协作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对口帮扶与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相结合。
一方面,福建利用帮扶资金修田打窑,把宁夏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地区群众吃、住、行作为攻坚目标。1996年至2012年,福建帮助贫困地区援建公路215公里,打井窑1.5万眼,解决了28万人、9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修建高标准梯田22.9万亩。另一方面,结合调整产业结构,扶持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宁夏彭阳县,菌草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之路。菌草种植技术由福建进入宁夏,福建先后派出14批195名技术人员驻扎彭阳、盐池等8个县和闽宁镇,开展军曹技术培训,485期发展菇农1.6万户,种菇1.7万棚,带动菇农人均增收8000元,增加就业2.28万人。
(二)对口帮扶与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相结合。
1996年至2012年,福建省财政援助宁夏扶贫协作发展资金达2.64亿元,福建企业家在宁夏先后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