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原因分析 1.自然地理条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地区以冲积平原为主,属于湿润地区,降水充沛、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水土资源匹配较好,沿海主要成熟均与世界经济有广泛的联系,整个提取交通便利,城市化水平高,基础设施建设完备。中西部虽然地域辽阔,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0%以上,但其中沙漠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60%,自然条件差于东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带。由于东西部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导致了我国工业区域布局具有东轻西重的基本特征,西部地区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发展落后,大型工业企业很少,规模较小,经济发展比较滞后,而沿海地区,由于开放时间早,引入外资较多,科技投入较多,企业研发能力较强,所以经济发展较好。
2.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也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自然资源种类较多,数量丰富,但分布很不平衡,水、能源、和矿产资源尤为突出。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南方多,北方少。能源方面,煤、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有色金属主要分布在南方(江南,华南,西南),铁矿主要分布在北方,例如煤炭探明储量的80%分布于中国北方,10%在西南地区,而江南8省只占很少一部分,这也影响到企业的布局。
3.国家政策原因。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政策目标由追求区域经济平衡,转向以效益增长为主的区域非均衡发展为主,通过非均衡发展的宏观区域经济政策,让东部地区先发展各富裕起来,给予了东部地区种种倾斜性政策。最终这种倾斜性的政策确实带动沿海地区先发展了起来,但也是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地区放开市场,逐步由市场起主导性作用,大大的激发了市场的活力而中西部仍按计划经济体制运行。另一方面,国家资金投入重点的东移,也会影响对东西部区域建设的投入,进而影响当地经济。国家投资具有集聚效应,放大了政府资金投入对市场的影响,国家重点投入区域吸引民间资本向本区域流动,更加直接的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区域制度基础。区域政策和规划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工具,无论是形成还是贯彻与评价,都需要一定的机构来负责。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这类机构是立法的产物。而且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对区域政策与规划负责。我国有许多部门涉及对地方的管理,但是没有一个部门具有立法意义上的区域政策和规划资源。各部门都有一定的资源,但无专门协调区域行动的机构,导致“事事有人瞥,事事无人管”。如果没有综合的区域管理机构,就很难说有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政策和区域规划。区域政策的制定缺乏远瞻性。我们知道区域经济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稳定性,故其具有很长的作用周期,然而从区域政策的调整实践看,我们的政策经常是被迫的调整。总之,在我国区域经济政策方面缺乏一整套能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制度框架;现存制度结构运行效率不高,制度在保障人们经济自由方面较差;缺乏一种公平竞争、真正体现个人才能的制度环境;此外,人们的市场意识、法制观念、契约和创新意识还很淡薄;整个社会和经济中缺乏激励性制度安排,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缺乏一种有效的制度保障。
4.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对区域经济的差异。文化素质的高低和思想观念的新旧,是制约地区经济不可忽视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上自领导、下到一般群众的思想解放程度非中西部地区可以比拟。东部沿海地区教育水平较高,与国外交流频繁,人们的思想观念保持开放、模仿及创新的现代意识,能够快速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而中西部地区的传统文化深厚,教育落后,特别是文化科技素质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人们的意识保守封闭,极大的制约了当地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差异使中西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资金、劳力、技术等方面慢于东南沿海,导致经济发展的地带差异。
二、解决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对策分析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客观现象,任何国家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在我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这一阶段,且近年来地区发展呈现进一步拉大均势,想要迅速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不太现实,当下我们主要是阻止地区经济差距的继续扩大和收入分配的过分悬殊。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投入
导致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因素里其中就包括区域地理位置及基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