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决定因素分析及对策 论文

一、引言
  近年来,中小企业融资效率问题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根据工商总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中小企业达到4564.1万户,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43%。从整体来看,中小企业的数量仍在不断增长,成为了我国企业中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中小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包括内部积累、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及银行贷款等。所谓融资效率是指能否以尽可能低的成本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并能否有效地利用所融资的资金。而影响融资效率的决定因素包括融资成本、融资风险、融资机制规范度、融资主体自由度及资金利用率等。本文对决定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各个决定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提出对策建议。
  二、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决定因素分析
  (一)融资成本分析
  从筹资企业的角度来看,融资成本是指筹集和使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从投资企业的角度来讲,融资成本是投资者所要求的报酬率。可见,融资成本越大,融资效率越低。
  中小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应该考虑融资成本的大小,融资成本是影响融资效率的首要因素。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涵盖内部积累、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及银行贷款等,由于利息具有税盾效应,而股利需要在税后支付,因此,债务融资相比于股权融资,融资成本要低一些;而内部积累相当于原有股东的再投资,有投资报酬率的要求,也存在融资成本。一般认为,内部积累融资成本高于债务融资,但低于股权融资。
  (二)融资风险分析
  融资风险是指筹资活动中,由于筹资的规划而引起的收益变动的风险。融资风险要受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双重影响。融资风险越大,融资效率越低。内部积累和股权融资都不存在偿还本金和付息的压力;而债务融资必须归还本金和利息,一旦企业资不抵债,无法及时、足额地归还本金和利息,轻则会失去信誉、重则会破产、倒闭。因此,内部积累和股权融资的风险要低于债务融资;显然,内部积累的融资风险要低于股权融资。
  (三)融资机制规范度分析
  融资机制规范度是指资本市场的成熟度,包括政策、银企关系、信息的公开化程度及
  法律制度的规范性等方面。资本市场越成熟,融资方式越多,面临的融资风险越低,从而融资效率越高。银行贷款由于具有严格的限制条款,如一般性限制条款、例行性限制条款和特殊性限制条款,融资机制规范度较高;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上市公司运作的规范性存在缺陷,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机制规范度要低于银行贷款;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后,内部积累的规范性才提上日程,它的融资机制规范度最低。
  (四)融资主体自由度分析
  融资主体自由度是指融资主体受外界限制的程度,包括法律上、规章制度上及体制上
  的约束。随着融资主体选择的融资方式不同,融资主体自由度也会有所差别。如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都要受到公司法和证券法的约束,而债务融资也要签订借贷合同,资金的用途也要受到限制,使债权人的利益得到保障。约束越小,自由度越高,融资效率越高。在我国,内部积累来源于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中小企业在使用内部资金时,只需召开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经过批准即可,不受企业外界环境的限制与约束,融资主体自由度最高;股票融资所募集资金的支配程度也较大,企业在股票市场上募集的资金可以变更资金去向,但是要求董事会阐明募集资金的新用途,并及时对外披露,融资主体自由度较大,融资效率较高;而银行贷款需要企业陈述借款的原因、借款金额、用款时间与计划、还款期限与计划,需要明确资金用途,贷款到期经银行催收,如果借款企业不予偿付,银行可按合同规定,从借款企业的存款户中扣手贷款本息及加收的利息,融资主体自由度较低,融资效率也较低。
  (五)资金利用率分析
  资金的利用率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资金的到位率;其二为资金的使用率。从资金到位率的角度考虑,内部积累的资金到位率是最高的,只要中小企业决定将一部分净利润留存在企业内部,就一定全额到位。银行贷款受借款合同的诸多限制,不会产生资金的闲置,资金到位率较高。而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的资金到位率大致相同,存在股本募集不足和证券认购不足的风险。从资金的使用率考虑,资金使用率越高,企业融资效率也就越高。如果筹集的资金闲置不用,既不能产生收益,又提高了融资成本。此外,如果中小企业对投资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科学决策,偏离了融资的本来目的,就会加大企业的融资风险,导致融资效率降低。上市的中小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