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城市化及进行城市化建设的必要性
城市化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导致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变化的过程。其内涵在于,它不仅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化,更重要的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结构的转化,是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化。
推进城市化不仅是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途径,也是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系列其他深层次矛盾的重要突破口。它能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决人口结构性的矛盾;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可以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大量农民变为城市人口,更多的土地可以恢复自然状态,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得到保护,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耕地少,工业发展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在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依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之一,有测算显示,目前农村绝对过剩的劳动力仍有至少1.5亿。农民对土地的自主经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农民禁锢在农村和土地上的政策及制度的松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得以释放流向城市。
二、新农村建设的含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村物质和精神文明、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最终实现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三、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区别
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在实现现代化过程,前者主要以农村作为载体,而后者主要以城市作为载体。二是城市化发展本身对农村发展具有正反两方面效应。在我们过去的城市化战略执行的过程中,我们也是非常强调要把城市化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地区发展结合起来,但是城市化战略执行中的一些偏差提醒我们,要实现城市化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和谐互促没有那么简单。
四、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联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新农村”和“城市化”,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命题,却又总是时时透露出千丝万缕的联系。反映在如下方面:
第一,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问题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农村落后是因为农业的资金、资源都被城市拿走了,城市利用农村的廉价土地、廉价劳动力发展起来了,而农村却落后了,因此现在需要放慢甚至停止城市化步伐,全力加快农村发展。对这一问题,专家们的普遍意见是,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概念并不冲突,相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第二,农村人口城市化同时还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充分利用。樊纲表示,要减少农民数量从而增加每个农民的耕种面积,这样农民收入才会增加,新农村才能实现。全国政协委员郭树清则说,只有推进城市化,土地可以相对集中,农业现代化才有更好的机会。
第三,既然城市化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不可或缺,那么新农村建设,是否就应该追求城市化,直至最后消灭农民?对此,我认为: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国农村始终会有数以亿计的人口生活,进城务工农民也不可能都在城市定居,相当一部分还会“双向流动”。因此,建设好农民的家园,是一项长期任务。新农村建设搞好了,不仅有利于改变农村自身的落后面貌,也有利于扩大内需,为城市化顺利推进创造更有利的条件。难道农民不该享有政府的公共服务、不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吗?即使我国现代化再发达,农业依然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农村依然是祖国河山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都是想通过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实现社会的进步;城市化的目标之一就是要缩小城乡差距,并最大限度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新农村建设想通过农村的新一轮的投资和建设,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基础设施、生活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等的差距,把农民留在农村,希望农民在农村、农业内最大限度地就业。
第五,再进一步说,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太大,不可能在短期内都转移到城镇就业,而我们又不可能完全等到高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