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 论文下载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基础及历史沿革
1.传统风险导向审计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通常也被称为控制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融入风险分析、评价以及控制,然后获取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


“审计风险=控制风险×固有风险×检查风险”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模型。该模型需要评估控制风险和自然风险,确定审计检查风险,并通过控制检查风险,最终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可以解决交易类别、 账户余额、 披露和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的错报,但如果出现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风险,再运用该模型就有点捉襟见肘了。
2.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经营风险导向审计,是指战略经营风险导向审计单位,通过“战略分析——流程分析——经营业绩评价——财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分析思路,将会计报表的经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联系起来。“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在2013年10月将传统风险导向模型修改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指定了审核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应作为新的起点和指导方向。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从业务风险评估为起点,进而评估审计风险,所以审计时首先应考虑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然后,找出财务审计的风险,相应的对风险点进行审计程序设计,从而将风险的判断提升到战略高度。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
1.审计重心前移
审计重心放在事前的风险评估是风险导向审计最大的特点。从审计测试为中心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的审计程序包括:风险评估程序、测试程序、审计测试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传统的审计不能适应现代审计的需要,是其风险的原始评估不到位。由于在高风险的审计领域没有被发现,所以造成审计不足或审计过量,增加了风险评估的程序,真正意义上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2.着重注重外部审计证据
审计中心的风险评估过程是必不可少的转移,风险评估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审计效率与效果。风险评估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但必要的审计证据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更客观、真实的外部证据。其仅依靠内部审计单位证据来对风险进行评估,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因此,审计人员不仅要通过内在的证据收集审计证据,更应该努力获取外部的相关证据对风险进行相应的评估。
3.在各个阶段都利用审计风险模型做出决策
在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人员为了能够全面控制审计风险,在各个审计阶段,都会以审计风险模型为主,分析各自的期望审计风险、检查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同时,审计人员还在此基础上做出各项决策。审计风险模型的制度基础审计模式是一维的,它只有一个目标——确定决策的证据的实质性测试的需要量,且其所包括的风险程度以及范围是相对狭窄的。然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二维的,包括不同的危险因素,且在不同的阶段每个审计危险因素有不同的内涵。  
三、开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
1.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西方发达国家设立了独立审计准则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且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标准体系。许多审计模式和技术已成为国际惯例,且国际审计准则是国际惯例的集中体现。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制定了独立审计准则,其制定基础是国际审计准则。我国在制定独立审计准则时,就充分的利用了国际惯例和国际审计准则。
许多发达国家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提高审计功效方面的作用与地位均已承认。与此同时,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不仅认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还大力支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要想降低审计工作在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就必须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进行系统的研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要想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面得到快速的发展,就应该积极借鉴国际准则,并顺应世界理论及其实务发展的趋势。
2.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因复杂的经营活动而加大
在现代市场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同时,企业经营的不稳定性也随之增加。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公司要想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中稳步发展,就必须在扩大企业规模增加自己竞争力的同时,采用更多新的管理模式与新的管理工具来逐步改变企业。由于现代企业的经营规模的增大、经营活动日趋多样化、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的广泛运用以及跨国公司的全球化,使得企业会计报表的编制和披露的复杂性逐步提高。与此同时,反映这些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发生记录不当的频率也随其增加。这些发展大大提高了审计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