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的实证研究 论文下载

我国对于货币效应非对称性的研究时间较短,直到20世纪20年代,人们都认为货币政策是具有线性对称性的一种政策。但是20世纪末,产生经济大萧条的状况促使科学家不得不思考货币的非对称性这一问题。从此,展开了关于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的实证研究。从我国的研究范围来说,我国对于货币的研究存在着局限性,从研究机理上来说,我国并没有对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产生机理进行详细的研究,也没有对这一政策进行微观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来说,我国对于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研究还局限在使用OLS的方法,并没有采用国外那些较为实用的数值模拟法来验证这一政策的真实性。
一、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
  紧缩性货币政策是在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前提下具有限制货币的增长作用的一类政策,与此相对,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就是在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前提下具有促进经济增长作用的一类政策。虽然有时候货币收缩和货币扩张的幅度是相同的,但是其经济的增长速度是不相同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货币扩张时对经济的增长的促进作用要大于货币收缩时对货币的限制作用。此外,不但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强度影响着经济的增长速率,而且经济的周期也影响着经济的增长速率。因此,我们就把这种由于不同的货币政策对真实经济影响的不同叫做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货币政策非对称性不仅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非对称性,还包括货币政策在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的非对称性效应。
  
二、货币收缩和货币扩张政策的非对称性
   


在1999年的时候,有关专家主要对国外的货币政策进行了研究和总结,但是并没有根据国外的发展现状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后,我国的有关专家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我国的货币政策存在着非对称性效应。在2000年的时候,采用OLS的方法对货币的非对称性及其冲击对相关的产出的影响做了一个实证分析,从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货币的供给冲击不管是在预期结果之内还是在预期结果之外对产出的结果的影响都是相同的。在2002年的时候,在方程之中引入了正与负的货币冲击,使用三方程模型对正负货币冲击与其非对称性做了一个具体的实验验证。这一验证正好与2000年的相关验证相一致,即对于货币冲击对产出的影响一般是正向货币冲击大于负向货币冲击。
   

在对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进行研究的时候主要采用的是1980年到1997年的数据。但是在1992年的时候,我国才公布出GDP季度的数据,所以主要运用插值套算的方法来推断出1992年之前的GDP季度数据,这样就导致了相关的实验数据并不能完全的使人信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2000年的时候,采用两步OLS的方法对年度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和以前不一样的结论,即不管是预期到的货币冲击还是没有预期到的货币冲击都会对产出产生影响,如果货币政策处于百分之十的研究水平上,就会使货币政策产生非对称性的影响。没有预期到的货币冲击对产出的影响是负向货币冲击大于正向的货币冲击,货币扩张时对经济的增长的促进作用要小于货币收缩时对货币的限制作用。
  此后,许多专业人士对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进就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他们的研究结论都和陆军等人的研究成果相一致。在2002年的时候,根据货币的利率和供给方面的增长对扩张性和收缩性的货币政策进行了具体的研究验证。经验证发现,在现今的中国经济政策下,货币扩张时对经济的增长的促进作用要小于货币收缩时对货币的限制作用。以此为基础,在2003年的时候,使用的二项离散选择模型和在2004年的时候使用的VAR方法都对货币的利率和供给方面的增长对扩张性和收缩性的货币政策进行了具体的研究验证,其结果与2002年时所得的结果相一致。因此建议,当我国处于经济收缩的时候,实行稳健性的货币政策以防止金融危机和通货膨胀的产生,并在这个基础上推行一些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一些投资商的投资和一些消费者的消费,从而保证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
  
三、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效应的研究
  

对货币政策资料的研究,可以看出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主要就是区域效应的非对称性。在1999年的时候,指出了关于我国的东西部经济转轨的一些问题,即当东西部的经济状况不同的时候,一些统一的政策并不利于不同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在2004年的时候,提出了货币政策分区域整理在统一货币政策的前提下能够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在2003年的时候,研究了关于区域性经济差异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影响。在2004年的时候,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