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企业年金,在国外又称为超级年金、职业年金等。它不仅是企业人力资本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现代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支柱之一。我国在2004年出台《企业年金试行办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计划。但是,由于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障的第二支柱和重要补充,发展缓慢,截至2011年底,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仅4.5万家。借鉴国外的成熟做法是加速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
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现状
我国企业年金的雏形初现是在1991年,但其后十年内,一直停滞不前。直到2000年,企业年金才开始缓慢发展,2004年开始进入专业制度建立阶段。但迄今为止,我国企业年金市场没有像预期一样,以每年千亿元的发展速度发展,整体还处于成长期的起步和摸索阶段。无论是发展规模、覆盖范围及替代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实施规模相对较小,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1.总体规模较小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一季度末,有57
485家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积累金额达到5113.75亿元,实际投资运作金额达到4
905.67亿元,当期投资收益达到75.19亿元,当期加权平均收益率为1.66%。纵观,2008~2011年企业年金除2010年增速出现下降趋势外,均有所增长。尽管总体规模上发展较快,但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2.覆盖范围狭窄
从参保职工人数增长上看,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数和参加的职工人数由2010年的3.71万个和1
335万人,增长幅度分别为21.02%和18.13%(见图1),六年间仅增长了2.09万家参保企业,增幅都较小,无论是参保企业还是职工,远没有实现快速覆盖的目标。
图1 2006~2011年企业年金发展状况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数据整理。
3.替代率、投资收益率较
替代率是衡量老年保障程度的关键性指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受挫,收益率低至-1.83,2009年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资本市场迅速回升,收益率增速加快。2012年底,我国企业年金的替代率为5%。同期,发达国家的替代率在20%~30%之间。我国企业年金的替代率也没有达到这一标准。
数据来源:《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数据整理
(二)缺少政府的税收优惠和政策引导政府的税收优惠
英美等国补充养老保险较高的覆盖水平得益于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缺乏这种激励机制,多数企业认为它并无特殊吸引力,员工也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必要的福利保障措施。涉及到经办、投资、运营和监督等诸多方面的企业年金管理监督体制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计划受益人的权益保障和计划的健康发展还未能得到切实贯彻。
(三)
对企业年金定位不清晰,配套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力
现阶段,我国企业年金行政主管部门没有实体化,监管机构尚未独立出来,监管组织力量薄弱,导致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审批主体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解决,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均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基金监督司一个机构监管,这里面负责企业年金监管的不到十人,监管人员太少,监管力量十分薄弱,根本无法满足企业年金市场监管的需要,形势不容乐观。
(四)缺乏企业年金方面的专业人才
企业年金由于为老年生活提供保障,不同于普通商业保险产品。
经办企业年金业务需要社会保障、证券投资、个人账户管理、保险精算等多方面的知识,而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还比较匮乏。
三、
典型国家企业年金模式的比较研究
1.美国401K计划
美国的养老保障体系由三大支柱构成:基本社会保障、私营养老金计划及个人储蓄。其中,401K计划已成为美国养老保险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401K
计划又称为“工资减持”计划,通常雇主在投资公司、保险公司或信托公司为雇员建立个人账户,雇员自愿将自己的部分工资存入该储蓄投资账户,并自主决定投资方式如购买股票或共同基金等。存入的钱不计入应纳税的工资收入中,只有在提取账户资金时才缴税,属于缴费确定性(DC)。
2.
日本企业年金计划
日本的企业年金计划由三部分构成:
厚生年金基金、税收合格年金、非合格年金,都属于给付确定型(DB)。但是随着经济的波动以及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日本开始引入美国经验,建立日本的“401K
计划”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公共养老保障基础年金的财政压力。
3.
智利私营养老金计划
智利政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