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公民的财富文明 ——是我们拥有财富还是让财富拥有我们 论文下载

中国社会正在渐次进入相对富足的阶段,中国人已经成为世界奢侈品的主要消费者,但是,与物质文明相对应的科技文明、社会文明和财富文明却表现的相对薄弱。在这里想讨论的是财富文明的问题。如何理解和实践财富文明,其实也是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内在文明程度。例如,在国外游客中,最不遵守公共交通和公共卫生的,往往都是腰缠万贯的中国游人,在世界几个著名的赌城中,也会经常看到中国人热衷于赌博的身影,近来还经常看到一些人有了钱后暴露出来了道德底线的缺失以及诸多败家子行为的不断曝光。这些现象也正在引起大众的反思和质疑:在逐渐增加的财富面前,如何更聪明更理智的去支配和享用这些财富?而在获取财富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全社会基本的公平正义?包括获取财富的方法,是不择手段,不惜代价,还是有所顾忌,有所节制?实际上考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可以从最揭露人类本性的对待财富的态度来观察。
   


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的临终遗言,震撼着我们的灵魂,也让每一位拥有部分财富的人用更理性的目光来看待理财问题。摘录一部分:“作为一个世界500强公司的总裁,我曾经叱咤商界,无往不胜,在别人眼里,我的人生当然是成功的典范。但是除了工作,我的乐趣并不多,到后来,财富于我已经变成一种习惯的事实,正如我肥胖的身体——都是多余的东西组成。此刻,在病床上,我频繁地回忆起我自己的一生,发现曾经让我感到无限得意的所有社会名誉和财富,在即将到来的死亡面前已全部变得暗淡无光,毫无意义了。现在我明白了,人的一生只要有够用的财富,就该去追求其他与财富无关的,应该是更重要的东西,也许是感情,也许是艺术,也许只是一个儿时的梦想。无休止的追求财富只会让人变得贪婪和无趣,变成一个变态的怪物——正如我一生的写照。”
   

细细思量,我们是否被财富所拖累,所驱使,所困扰,就是一个对待财富的态度问题。从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文化传承来看,长久以来整个社会的主流教育核心是围绕着儒家文化而展开,“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这些话题成为引导整个社会教育的主流甚至是唯一命题,对儒家文化的尊重和传播远远多于对于积累财富、分配财富、享用财富等方面,我们的学校教育,从来都忌讳给予孩子们关于金钱方面的教育,学校和家庭都羞于谈钱,宝贵的学校教学课时都用来灌输主流文化。从官方和民间两个角度都是用政治命题和文化命题主导着社会的大脑,这种长期的社会氛围的培育,使整个社会缺少对财富的正确理解,既缺少正确的获取财富的技能培育,也形成了许多不正确的财富观念,甚至有一些人一提到有钱人就咬牙切齿,一看到有钱人高消费就露出鄙夷的神情,还有人认为,有钱人的财富都是“不义之财”,有钱人的行为都是“为富不仁”,导致许多热门的话题和舆论的兴趣点都是围绕大款无良行为、富二代败家、巧取豪夺聚财等内容展开,普遍存在着用有色眼镜看待有钱人,缺少对财富拥有者应有的尊重和宽容,也缺少对待财富的正确态度,同时,许多财富的拥有者也由于上述原因而不能正确的对待和享用财富,表现出行为和理念的低智商。
而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从传统历史文化发展到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一直推崇通过个人努力可以得到财富和享用财富的文化熏陶,而且社会制度也对私有财富给予很好的保护,这样的历史传承和社会氛围,产生了许多大家都认可的关于财富的传奇故事,既广泛流传着一夜暴富的故事,也有着许多励志发财的案例,“有钱人”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往往会得到人们的尊重。

Money’s
a
horrid
thing

to
follow,
but
a
charming
thing
to

meet.(追逐钱是件可怕的事,而赚得钱却是件可爱的事)体现的是西方人对于财富的智慧和真知灼见。
围绕着对财富文明的思考,想要提到近日在《特别关注》杂志上看到孙焕英作者的一篇文章,题目是“闲着轿车啃咸菜”,读后深深感触在我国广大地区对待财富的理念和行为有许多发人深思的现象。文章描述的是在一个偏远的并不富裕的乡村,作者发现村里人几乎家家都有轿车,形成这一现象的起因,是村里有一位包工头,为了能随时回家看老婆孩子,几年前买了一辆轿车经常方便的回家,很风光,也让村里人很羡慕,于是,姑娘们结婚时,轿车作为最有面子的消费品就成为必备的彩礼和陪送。村里年轻小伙子想结婚娶妻,先省吃俭用攒钱甚至借钱买轿车,作为彩礼送给女方,结婚时再由女方作为娘家陪送带到夫家,但是平时见不到大家驾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