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看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 论文下载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高速增长趋势。省际人口流动是由我国特殊的经济社会环境造成的,同时又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变迁。省际人口流动对人口输出、输入地双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2

我国省际人口流动的特征
2.1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存在使我国省际人口流动呈现明显的阶梯状增长趋势。
  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间,我国省际人口流动规模更是达到了历史高峰。

“五普”中我国大陆地区省际流动人口总量为1.2亿。而“六普”与“五普”相比,增幅高达1亿。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的发展,城镇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大量闲置富余劳动力出现。据估计,我国农村人口数量约为

8亿左右,至少有2.18

亿左右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城市经济中来。在未来20年内,我国省际人口流动的趋势必将逐年增加。
2.2

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和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激发了人口迁移,使我国省际人口流动呈现出地域性的特征。
  我国省际流动人口规模的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上海、北京等地,而西部五省等地省际流动人口最低,均不超过50万,不足全国省际流动人口的1.5%。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85

年的1.86增长到2005年的3.23

。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寻找就业机会,获取更高的收入,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向环境好和就业机会多的城市迁移,也就成为富余劳动力迁移的一大动力原因。
2.3

我国省际人口流动呈现年轻化和男多女少的特征。
  性别比例是“六普”调查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比较高,男性多于女性。由于受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等方面的限制,作为流动人口主体的外来务工人员多从事简单劳动,特别是建筑业、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强度大,这些行业对男性劳动力的需求要远远大于女性,年轻人成为就业的主体,自然男性的就业机会就相对于女性要多,也就成为导致了省际流动人口男女性别比例不平衡、就业结构年轻化的主要原因。
2.4

从区域结构看,我国省际人口流动动向表现为从西向东迁移。
  “六普”数据显示我国东部地区人口人口增量达到了5721万人,占全国人口增量的77.4%。东部地区人口增长率为12.7%,远远高于我国其他地区。但这种增长并非主要来自于自然增长,而是来自于人口的机械增长,即主要是人口迁入量大于迁出量而导致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而中西部地区人口净输出量要大于流入量,即更多的人口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迁往了东部地区。从而导致宏观上我国省际人口流动的总体动向为由西向东。
2.5

我国省际人口流动以经济为目的,主要从事第二产业。
  2010年“六普”对省际流动人口的流动原因进行了统计,主要包括务工经商、学习培训、随迁家属等共九项内容。统计显示,在8588万省际流动人口中,以务工经商为目的流动人口高达6413万,占全部省际流动人口的75%。这表明省际流动人口的迁移以经济为目的。另外我国流动人口的就业结构仍旧延续“二三一”结构,即流动劳动力主要流向了第二产业。
2.6

我国省际人口流动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得到普遍提高。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一目标,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才、靠教育。为此,我国实行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等一系列手段。“六普”数据显示,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外来人口中初中及以下人口比“五普”下降了6.1%。高中学历和大专及以上学历分别比“五普”时提高了3.3%和2.7%。
3

结论及启示
  本文根据“六普”数据简单提炼和梳理了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发现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存在六个主要特征:

我国省际人口流动呈现明显的阶梯状增长趋势,地域性差别较大,主要从事第二产业,年龄结构年轻人化,男女性别不均衡,流动人口大规模向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一方面通过反馈机制进一步加剧了第二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的集聚;

另一方面也变相使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负担系数增加,导致东部地区财政负担的增大。因此,呼吁政府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力度,对中西部地区进行政策和财政的倾斜,由此缩小东中西部经济差距,减轻由于省际人口流动给东部地区带来的巨大财政负担。
  
参考文献:
[1]马红旗、陈仲常,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人口研究,第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