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冲突的表现及原因 1、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
(1)内外经济失衡和持续双顺差。从1994年到2013年,除了1998年资本和金融账户为流出外,其余19年我国一直处于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双顺差状态,并且这几年双顺差的规模还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伴随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开始出现较快增长。
(2)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条件是一个重要问题。所谓贸易条件就是一国的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价格。改善贸易条件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可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出口部门的经济竞争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一方面是产品成本和价格的实际降低,另一方面是实际汇率升值。
2、国内通胀压力加大
首先,这种压力来自于过去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需求拉动型通胀已显露苗头。按照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从中国的情况来看,货币超发行的问题十分突出。受2008年以来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翘尾”因素影响,目前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仍处在快速增长的轨道上。统计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已经达到69.64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9%。
其次,大规模的区域规划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或即将展开,未来的经济发展面临着新一轮过热的危险。经济过热往往成为推动通货膨胀的重要诱因。在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开始显性化后,中国加快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布局,先后批准了十多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其中13个区域发展规划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如此,一些城市也开始了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除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外,部分大中城市也着手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从目前透露出来的消息看,一些地区的投资规模十分庞大,有不少甚至超出了当地的经济承受能力。
最后,成本推动型通胀不可回避。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提高是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主因。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一直在缓慢上升,但在未来时期步入“快车道”的可能性极大。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就明确提出,未来5年要使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在过去的30多年中,工资水平的持续上涨伴随着高通胀的情况多次出现。
3、中央银行的政策面临两难处境
一方面,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缓解国内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2003年6月起,中国货币政策开始向紧缩性方向转变。随后的一系列措施都显示出央行对于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担忧。央行多次调高存贷款利率,并且不断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紧缩银根,控制信贷过快增长,抑制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央行不得不从外汇市场大量买入外汇储备,而大量外汇储备的买入直接导致了外汇占款的增加从而引起国内通货膨胀。所以,如果从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角度出发,央行就不得不大量购入外汇,但是外汇的购入导致了外汇占款的相应增加,从而导致货币规模急剧增长,紧缩的货币政策失效。如果从减小通胀压力的角度出发,央行就会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但紧缩性货币政策会造成市场利率的提升,从而拉大了人民币与外币的利差,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人民币汇率机制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1、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由克鲁格曼三角形可以得出,在资本不完全流动的情况下解决中国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冲突,首先要实行更加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7月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次人民币汇率的适当升值和向更加灵活和市场化方向的改革,对中国的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的操作具有积极意义。汇率的更具灵活性,可以使中国的货币政策在资本流动更加自由和频繁的背景下,更具自主性。中国宏观调控的工具中增加了汇率工具,可以更有效地对中国的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进行调节,使内外均衡的同时实现更有保障。
2、改善外汇储备的管理
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直接影响着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所以必须完善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首先要适度调整外汇储备结构,推进外汇储备多元化。适度减持美元,增加欧元和日元比重,根据经济形式的变化做短期调整,降低汇率风险。其次要增加实物储备,充分利用多余外汇储备建立中国的能源储备,以抵御能源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冲击和制约。再次,建立外汇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