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贫困县普遍存在着贷款“放不出、贷不上”以及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近期在融资问题较为突出的A县调研时发现,融资环境差是造成企业融资难的主要症结所在。优化融资环境,成为破解贫困地区企业融资难的突破口。 一、A县融资环境欠佳,企业融资困难
(一)经济落后,金融业发展缓慢
A县地广人稀,全县总面积1984平方公里,人口仅有8万人。2013年,A县实现GDP17.14亿元,在全省各县排名89位。A县第一产业是主导产业,以农业牧业为主,生产总值在全省各县排名65位,同比增速38.6%;第二产业发展缓慢,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生产总值在全省各县排名89位,同比增速3.9%;第三产业发展平稳,在全省各县排名76位,同比增速23.5%。总体来看,A县的经济发展在全省处于极度落后的地位,这也限制了当地金融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金融机构种类偏少、网点数停滞不前。目前A县共有农业发展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等5家金融机构,合计31个网点,网点数在全省各县排名79位,连续4年没有新增金融机构网点。该县有3家小额贷款公司,没有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种类偏少。二是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不足。A县金融服务网点近六成密集分布于县城,乡村服务网点数少、疏散,全辖12个乡镇共设服务网点14个,虽实现服务网点全覆盖,但是每个乡镇平均只有1.16个网点,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3。
(二)全国性银行贷款余额小、存贷比低
A县2014年6月全县存贷比仅为17.6%,其中邮政储蓄银行6.2%,工商银行1.2%,农业银行0.06%。大型银行向A县投放的贷款微乎其微,其中农业银行贷款余额仅55万元。全国性银行惜贷,造成该县贷款形成了“余额低,增速慢”的特点。截止2014年6月,全县各项贷款余额仅8.3亿元,同比增长10.2%,余额和同比增速在全省各县排名分别为92位和45位。这样的现象,导致当地民营中小企业负债比例较低。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某公司下属的某药业集团与某脱水蔬菜生产企业的资产,一部分资金来源于企业的自有资金,一部分资金来源于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资金,没有银行贷款。这样的低负债率,缺乏撬动企业发展的资金杠杆,不仅限制了企业的发展速度,更卡住了企业流动资金的咽喉,让企业生存愈发艰难。
(三)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突出
受近几年经济下行的影响,当地民营中小企业经营步履维艰、利润微薄,企业融资愈发艰难,一些大型建设项目因缺少资金停滞。某集团投资的药业公司,项目预期前景良好,然而由于缺乏后续资金支持,工程收尾阶段只能停工,眼看离投产只有一步之遥,却迟迟不能生产产品。另外,企业融资贵的问题也很严重。一方面是企业获得资金的直接成本较高。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的贷款,就只能求助于小额贷款公司或私人借贷等,这些资金成本较高,压缩了企业的利润,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贷款存在诸多隐性成本。如企业“借新还旧”过程中,需要临时的资金周转,为弥补短期资金不足,只能求助于高成本资金,增加了一部分隐性成本。高成本的融资大幅压缩了企业利润,某脱水蔬菜生产企业虽然年营业收入可达900万元,但利润却微乎其微。
(四)以农信社为主、小额贷款公司为辅的融资模式效果有限
2014年6月A县农村信用联社存款余额14亿元,贷款余额6.9亿元,贷款余额占全县余额的83%,存贷比为49.6%。该县农信社共支持农民合作社6个,发放贷款326万元,带动农户256户;支持专业大户1户,发放贷款700万元;支持基地园区2个,发放贷款165万元;支持一村一品专业村6个,发放贷款366万元;支持一县一业基地1个,发放贷款10214万元;支持县域信用商户229户,发放贷款5466万元;支持小微企业主58户,发放贷款9559万元;支持小微企业30户,发放贷款13055万元;支持青年创业贷款150户,发放贷款1234万元。可以看出,当地农信社是当地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但由于其存款余额限制,又要照顾农户贷款等,对民营中小企业放款能力有限,目前放款额度已接近饱和。该县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的贷款作为辅助,一般用作弥补企业临时流动资金短缺。由于这些公司注册资本偏小,资金实力有限,难以满足当地企业对资金的多样化需求。
二、不良融资环境的成因
(一)当地的经济劣势和企业自身条件限制,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趋利避险性相冲突
全国性银行不仅考虑资本的安全性和盈利性,而且要与全国各个地区的同类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