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高校的不断扩招,“90”后、“95”后学生群体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要人员构成,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活跃在高校中的各类学生社团受到学生们的追逐与热捧。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学生社团的发展在活跃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党对学生社团的正确引导,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大学生群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院系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
一、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生社团大多是学生自发成立的群众性团体,虽然这给学生社团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由于其自发性、自主性等特点,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本身无法克服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团发展定位不准确,运行机制不完善
很多学校没有意识到学生社团在学生中巨大的影响力,对学生社团的发展漠不关心,只是学生社团定位模糊,管理不善,放任自流。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对社团的发展方向模糊,只是凭着自身的感觉走,这样就导致了社团内部制度建设滞后。例如,很多社团成员存在自由进出的现象,学生只需要缴纳会费便可进入,没有筛选这一环节,降低了社团成员的整体素质,同时,社团成员单方面退出社团较为容易,导致社团成员流动性大,凝聚力降低。
2.社团活动形式单一,扎堆现象严重
近年来,虽然学生社团的发展进入了黄金阶段,但却存在着社团种类、社团活动单一等问题。很多学校虽然社团数量较多,但是种类大多集中在科技类、艺术类、文学类、体育类等固定种类上,很多社团宗旨相近,活动也大致相同,以至于很多学生分不清彼此之间的差别。很对学校还存在社团扎堆办活动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活动质量和学生的参与度,很多社团成员由于参加了多个社团,学生疲于参加各类活动,甚至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成绩。部分社团为了自身发展,片面迎合学生恶趣味,脱离创团之初的宗旨,所传达的取向甚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
3.学生社团所获得资金、智力和物力支持不足
由于高校对学生社团活动的经费有限,学生社团数量的不断增多,势必导致僧多粥少的现象发生,这就使得本就经费不多的学生社团雪上加霜。很多学校虽然有专门指导学生社团发展的指导老师,但这些老师大多来自团委,他们本是肩负的任务比较繁重,虽然在宏观上能对学生社团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但具体到社团活动策划、实施上却显得力不从心。在物力上,由于学生社团发展过于迅速,很多高校的配套设施没有跟进,学校在面多多个社团同时举办活动时,场地安排上往往存在问题,限制了社团活动的开展。
二、党建进社团的必要性
基层党支部是党在基层的中坚力量,是党在基层的各项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承担着推动基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基层党支部的建设工作。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核心,是高校基层各项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而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最基层的党组织,是党联系广大青年学生的重要桥梁,承担着发展学生党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职责,与大学生联系最为密切,影响最为直接。如何加强学习型学生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中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引领”作用,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中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随着近年来学生社团井喷式的发展,在学生社团中,如何进行党员的教育、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察、如何发挥党员的先进性等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面对高校社团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改变以往以院系为基础的党建模式,构建一种全新的、符合新形势的党建模式,将党建融入到学生社团的发展中去,是我们的党通过学生社团这一平台为学生服务,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学生社团健康有序发展。
另外,党建工作进社团可以加强党对国家的领导,完善社团在内部建设当中存在的不足,解决社团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充分发挥社团活跃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作用,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文化的健康发展。学生社团是学生群体中思想交流最活跃、最频繁的场所之一,是高校中宣传“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
三、党建进社团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