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政治信任是本民族群体对于政治体系或政府能够按照预先期望而运作的信念和信心,它建立在相信政府会制定符合民族利益的政策并提供符合他们预期结果的基础上,其良性运行有赖于民族主体对政治体系的合理、有限度的信任,而非盲目、愚昧的遵从。因此,建构景颇族合理的政治信任需要考虑多种综合因素,首先就是政治信任主体的结构优化。景颇族政治信任需要景颇族民族主体和政治体系互动建构。本文从当地政府、景颇族民族两个主体来分析。 一、从当地政府角度
从政府角度,政务公开程度、公共服务、反腐倡廉、政治参与程度等都是建构少数民族主体对政府信任的关键所在。本文选取德宏州西山乡进行景颇族政治信任现状的研究。其中对当地景颇族民众对乡政府在政务公开工作的评价做了一个大致调查。2012年来,政府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及“四个全面”战略为指导,紧紧围绕增强工作透明度,加强民主监督,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推行依法行政、优质行政、廉洁行政,进一步巩固政务公开成果,规范政务公开内容,创新政务公开形式,突出政务公开重点,提高政务公开水平,有力地促进了中心各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明显效果。除法律、法规规定不宜公开的事项外,主要公开以下内容。第一,各单位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活动的事项。第二,与村务公开相对应的事项。执收执罚部门的收费标准、罚款依据和收缴情况,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明确要求必须公开的其他事项。而在公开形式上,西山乡政务公开坚持做到尽快、及时,常年公开、定期公开与随时公开相结合,事前公开与事后公开相结合。凡涉及组织人事工作的,在乡党委会、乡村两级干部会议上公开;涉及经济管理工作的,逐级向群众公开;涉及农经的热点、焦点问题,直接公开到户、到人。各单位各村委会政务公开的形式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灵活多样,注重实效,逐步规范。主要采用会议、广播、板报、张贴公示等方式定期不定期进行公开。目前已实现49个村民小组均已建立政务公开制定,实行定期不定期向群众进行财务、政务公开。这些措施的实行与落实起到相当明显的功效,当地景颇族民众的各项权益得到基本保障,公共秩序得到有效维持,景颇族对政府的政治信水平有所提高。
二、从景颇族民族主体角度
建构少数民族政治信任,要加强少数民族主体与政府体系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塑造良性的政治信任互动还少不了民众主体的理性选择,这与民众的素质、品质有密切联系。新古典经济学的两个预设前提“经济人”和“理性行为”的定义以这两中因素为核心:内在一致性和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如果说信任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除个人利益动力外,还需要内在一致性,那就是要寻找信任主体公共理性水平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建构少数民族政治信任的良性互动需要提高民族主体的公共理性水平。本文调研对象——西山乡在提高当地民族素质,加强公共理性水平方面做了相关工作。在开展公共教育工作方面,如一直重视教育培养公德、塑造民族美好生活的功能。西山乡政府提出的加强学校管理及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奖励制度,提高师生的积极性;加强制度建设,力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提高当地教育水平提高民族主体的素质,使政治信任得到有效提高。在提高民族主体参与公共生活方面,通过组织选举大会、村务公开大会、村民投票选举等实体性活动,使当地景颇族民众广泛参与到民主政治公共生活中。这些活动和工作的开展,与规范的基层组织建设离不开。西山乡党委下设5个党总支(村级党总支)、38个支部(1个村级支部,3个机关支部和34个小组支部),年内有党员552人,其中预备党员57名,女党员117名,少数民族党员476名。2011年西山乡末共有妇女5
855人,女劳动力2805人,育龄妇女2
736人。有49个妇女组织,其中为省级优秀妇女之家(学校)有1个,州级优秀妇女之家(学校)有1个,省级妇女之家(学校)2个,市级妇女之家(学校)4个。市级巾帼建功文明单位1个,乡级巾帼建功单位1个,全乡已挂牌家长学校5个学校。西山乡共有基层团组织59个,其中包括:1个学校团委、1个机关团支部,6个村级团总支,下设51个小组团支部,共有14至28周岁青年2
946人,团员673人,其中新团员54名,女团员325人,少数民族团员582人。景颇族民众通过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决策,可以透明掌握与政府沟通协商的行为方式,消除误解,从内心上正确衡量对政府的信任,从民族情感上也得到宽慰和寄托。这是建构景颇族对政府政治信任得到持久性维持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