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7毕业论文下载

重庆人口和劳动力产业资源比较集中,主要在农村产业地区和农业部门。长期以来,农业部门和农村部门一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劳动力过剩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兼容性转向非农业部门,由农村向城市兼容性流动是一个国家兼容性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深入研究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征,对于合理调控城市化进程,实现地区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保证区域高效稳健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特征分析
  1、年龄特点:转移劳动力以中青年为主,年龄稍大者的学习能力比中青年要差,在体力上更无法与青壮年相比,基本上不太可能从农村转移出去。2、性别特点:外出从业劳动力以男性为主,但女性外出务工者的增长速度较快。虽然男性外出务工者总数仍多于女性,但女性外出务工者的增长速度快于男性。3、婚姻特点: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流动趋势出现家庭式流动与个体流动并存的态势。夫妻一同出外打工有利于缓解农民工在外打工的思乡之情,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带来了一定问题。4、文化特点:外出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比全市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要高。2013年,外出劳动力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84.1%。5、转移区域特点: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区分布较广,大多以市外转移为主。农村劳动力外出分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南翼、渝东北翼呈现出不同的分布。6、转移产业特点:劳动力转移以第二、三产业为主,行业分布广泛,职业层次以体力付出为主。农村劳动力在就业上主要选择建筑业、制造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等,非公有制经济部门的发展壮大在吸收农村劳动力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特征
  1、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重庆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主要集中在初中和小学,主要从事建筑业、餐饮业和零售业等对技术要求不高的部门,工作稳定性较差。2、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相匹配。重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偏向重工业,造成了农、轻、重产业结构的比例失调。直辖后,资本大量投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其中,大中型企业占用的比例大,而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所占用的投资比例较小。3、劳动力市场不够完善。转移的组织方式应以职业介绍为主,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劳动力的流动就业较差。4、相关保障制度不健全。建国以来形成的城乡福利保障的巨大差距,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造成了巨大的障碍。转移的农民工就业不平等,劳动权益常被侵犯。一些职业或工种限制农民就业,使得农民进城后相当部分只能从事一些劳动环境恶劣、收入低下的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
  三、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的成果
  近年来,重庆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如“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推进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等。在这些城市“拉力”的作用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取得了较大的成就,1、转移规模越来越大。直辖以来,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不断释放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2、农民收入逐渐增加。近十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从1997年的1692.4元增长到2010年的

5276.66元,增长了2.2倍,农民收入的增长大部分来源于工资性收入,而农民工资性收增长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收入。3、稳定性逐渐增强。重庆市政府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雨露计划”、“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项目,培训了大批农村劳动力,使农村劳动力由体能型就业转向技能型就业。4、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1997年直辖之初,重庆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约19.5%,至2011年底,提升到37.7%,当然,这其中有户籍制度改革的贡献,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的主要原因。5、“智力回流”趋势越来越明显。有知识、有技术的劳动者将知识和技术带回农村,这些劳动者通过城市务工,自身的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并且累积了一定的资金和管理经验,掌握了新的技术,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回流”并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矛盾,而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深化。
  四、对策建议
  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重庆市农业人口占人口多数,单纯依靠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只能是事倍功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村人口开阔第二、三产业的就业领域,增加就业岗位,这已经成为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首要选择。只有通过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