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处于金融服务机构的核心地位,长期享受体制和政策的红利,大多金融业务和渠道被商业银行控制和垄断。但随着金融行业进入互联网时代,一批信息技术企业,利用互联网对金融业逐步蚕食,这加快了金融业政策和制度调整与创新的步伐,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造成了显著冲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时应采用的策略。
一、把握好目标客户核心需求是发展互联网金融的重中之重
1.明确目标客户定位,突出核心竞争力,打造金融生态圈
传统金融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在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各有优势: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在于标准化金融产品的销售、在于低成本服务长尾市场的能力,在于能力圈内对客户信息的精准把握。传统金融企业的优势在于个性化金融产品的制造与销售,在于客户信息来源的广泛性。因此,除了尝试在互联网平台上加大投入以外,传统金融企业转型的首要问题是明确目标客户,找准自身在产业链上的定位。以美国美林等为代表的全能服务商在互联网冲击下屹立不倒,证明了即使网络券商在长尾市场有优势,但是主流金融需求单凭互联网平台还是难以满足的。对于高端客户,个性化理财服务仍旧不可被替代,而金融企业需要在这一领悟发挥专业经验优势,牢牢把握这一客户群体。
2.充分利用既有的专业和客户优势,培育互联网基因
发挥自身优势,构建互联网金融生态。传统金融企业可以在和互联网企业合作的大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合理划分产业链利润,形成良性的互联网金融生态。金融企业的优势体现在有着更为成熟的风险评估及控制经验、更强的投资能力以及产品设计能力等。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带来的客户数据也将进一步巩固金融行业在产品环节上的优势。传统银行业必须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高度重视,但又不能简单模仿,或者照搬互联网运营商的做法,要充分利用既有的专业和客户优势,加快培育互联网基因,学习借鉴电商新思维。互联网金融必须首先研究互联网,准确把握互联网的本质、基因、发展方向和其深刻影响等。
3.构建新的价值网络,重塑客户关系
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业态和全新的商业模式:其价值主张更加强调方便、快捷和客户体验,目标客户是小企业及新一代年轻人,通过互联网或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借贷双方的直接联结,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实现开放、交互和无缝接触,主要成本来源于信息收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因此,商业银行在已有价值主张、客户定位、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基础之上,难以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必须构建新的价值网络,重塑与目标客户及关联机构的关系,增强组织效率,实现与客户的无缝联结,快速发现潜在目标客户、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培育出新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
二、加快银行发展战略变革是迎接互联网金融浪潮的迫切需求
1.再造业务流程,定位小企业
互联网金融的平民化开辟了小企业新的融资渠道,有效缓解了其贷款难的问题。随着储蓄红利逐渐消失,存贷利差缩小,中央对小企业扶持力度加大,小企业的重要性逐渐增强。传统商业银行需要从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顶层再设计开始,将银行目标客户定位由大型企业下沉至小企业。通过银行业务的电子化、网络化为手段重构渠道体系,提高离柜业务率,实施组织扁平化,简化业务操作方式、减少银行卡申请、贷款申请等审批环节,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同时以其传统业务为基础,打破传统部门局限,充分整合客户多账户、多币种、多投资等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投资偏好,从而为客户定制个性化的优质金融服务。
2.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金融
近些年,移动终端的便捷性、及时性、交互性、令客户能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等特征被人们迅速接纳,移动终端成本的降低、移动网络质量的提升,特别是智能终端的普及,令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配件。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059.8亿元,同比增速81.2%,预计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1857亿元,到2017年,市场规模将增长约4.5倍,接近6000亿。将金融服务镶嵌于移动终端符合客户习惯和客户需求,移动互联无疑将成为下一个互联网金融平台争相发展的重要方向。
3.
搭建与互联网充分融合的共赢平台
分工是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而专业化分工之后的合作共赢,则是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内容,互联网金融综合了互联网“广人缘”和金融服务“专业化”优势,为企业、个人投融资,支付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