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西部少数民族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很大发展,50多年来,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了数十万民族干部和专业人才,为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生活各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各种原因,民族职业教育不能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本文拟对西部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以期促进西部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发展西部少数民族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职业技术教育能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增长
我国十年经济改革逐步形成了“区域经济”的格局,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发展区域职业技术教育,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各类初中级实用人才,提高普通劳动者素质。而少数名族地区,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严重缺乏,在贫困落后地区形成了区域经济和区域职业技术教育相互制约,恶性循环的局面,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致使东西部地区差距越来越大。职业技术教育可结合本地区资源优势,向劳动者提供实用的科技知识和技能,加速地区经济开发,尽快地脱贫致富。
(二)职业技术教育可调整民族地区职业结构的变化
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比较落后,第一产业占主要地位,第二,三产业比重很小,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也集中在农业。随着少数民族地位地区经济建设的开展,发展第二,三产业所需要的专业人员和工人严重缺乏,致使丰富的自然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工业落后,劳动生产率不高,人民甚或提高很慢。
(三)职业技术教育能发扬少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有着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其突出特点就是文化多元性,它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语言、宗教、风俗文化等方面。职业教育能使人们成功进入现代化实践,从而形成科学理性,竞争,开放的现代化思想观念。对长期封闭,发展落后的民族地区来说,富有成效的职业教育将使人们抛弃宿命论,使注重等级,封建迷信,排斥科技,轻视功利等传统观念内化为现代化的观念。另外,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民间工艺结合起来,可以发展带有地方特色的民族经济,也可将少数民族文化发扬光大[1]。
(四)职业技术教育能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
西部少数民族人口文化教育素质较低,这主要是受生产力发展程度落后、旧的传统观念和人口增长过快的制约。西部大部分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广阔的乡村,边远地区,人口居住较为分散,部分学校管理较差,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大力发展民族职业教育直接提高少数民族从业人口素质,使民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有效地开发物质资源,促使民族经济的发展,给民族地区人口带来新的改变。
二、西部少数民族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问题
(一)西部民族地区重视普通教育,忽视职业技术教育
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缓慢的病因之一就是教育的无效性,除了受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外,西部民族教育的低效性是导致民族教育困境的主要因素。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绝大部分进行的是普通教育,至今采用的是精英教育模式,围绕考试和升学进行教学,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辍学率高、升学率低,中小学严重忽视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技能的培养,学生缺乏职业训练,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教育不能给个人和地区带来经济效益,单纯重视普通教育,忽视职业技术训练,单纯追求升学率,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增加社会和个人发展的负担。
(二)西部民族地区科技观念淡泊,阻碍职业教育普及
西部民族地区大多位置较为偏远,因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致使当地群众与外界信息交流不畅,思想观念较为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因循守旧,缺乏开放、竞争的现代化思想,不能全面认识现代科技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与价值,极大阻碍了科学技术在西部民族地区的推广,限制了职业教育在当地的延伸与发展。西部民族地区长期封闭、发展落后与当地普遍存在的科技观念淡泊、管理制度传统低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职业教育难有落脚点与发展平台,极不利于西部民族地区现代产业化的发展。
(三)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限制职业教育发展
西部民族地区资金、人才、设备、地理位置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地方财政无力为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经费和其他办学条件,在专业、教材、培养模式等方面,因经费短缺,缺乏改革创新,教学内容脱离当地生产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知识不能通过劳动力市场进入生产过程,难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基本上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筹办的民族地区的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层次结构单一,仍采用统一学制,统一规格的办学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