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2017毕业论文下载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教育经费连年递增,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固定资产也成倍增加,资产管理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校舍的新建、办公设备的大量添置,使固定资产日益增多,有的新添资产达到几千万、上亿元之巨。但在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它严重阻碍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并影响着资产的保值、增值,成为资产流失的一大隐患。


  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问题

  部分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不强,使用环节漏洞较多,存在着重采购,轻维护的现象,未能及时清账核对,致使账实不符,管理上的失误,造成部分固定资产流失。

  条块分隔,管理模式落后

   我国部分高校现仍沿用旧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设备管理多重视价值管理,重采购、轻管理、轻维护,在设备使用中各部门缺乏沟通,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致使有些新置设备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加之,在市场经济下,人们多重视经济效益,部门设备管理又多为兼职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了部分固定资产的流失。

  管理意识不强,资产家底不清

  不少高校的领导对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不强,措施不落实,流于形式。有的高校对固定资产长期不盘点,资产家底不清楚,以致于有些资产已不存在,而领导却一无所平知,或知道也不及时处理。有的高校主要领导在离职时,不办理资产移交手续,“新官”接手的家底不清,旧账不理;长此以往,积累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且责任也难以分清。

  3、基础工作薄弱,执行制度不严

  从近几年资产审计发现,总账、明细账与实物没有严密的对应关系,账多实少,部分资产不知去向。执行资产管理制度不严,账面数与实物数长期不核对,从而导致账账不符、账实不符。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使管理变得力不从心

  高校机构改革以后,资产管理部门的人员编制被压缩为过去的1/4甚至1/5,面对数倍增加的固定资产,清产核资变成了一项令人望而生畏的巨大工程。而且在快速发展当中以为强调了规模发展,忽视了自身内部的基础工作,没有及时的做好内在资产清理,导致检查时帐物不符的情况时有发生。

  事务繁忙对固定资产管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高校不断扩容的情势下,领导们工作千头万绪,往往注重在抓关键的教学科研质量,疏忽了对固定资产的严谨管理,虽校有分管部门在管理不同资产,但关系仍然没有理顺,相互间交叉的管理工作较多,没有很好的梳理和细分。

  不完善的制度造成管理不规范

  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对于资金使用管理是较严的,但对实物资产管理的政策法规不够健全、有些还不配套,管理规定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不好执行;有些规定过于原则,不便操作。同时,一些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对资产的购置、验收、入库、使用、报废、内部转移、转让出售等环节缺乏制度约束,随意性较大。

  缺乏相应的专业管理人员

  受人员编制影响,一些高校没有专职资产管理人员,大多数是由后勤人员兼职,财会和资产管理知识不足,不能完整准确地登记、核算资产。有些高校的基建工程竣工多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及时进行工程决算,长期挂在往来和在建工程等科目上,其资产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对资产管理的监督力度不够

  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内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有很大关系。快速发展中监督力度下降,由于力量所限,加之资产管理工作点多、面广、量大,经常性的监督检查不够。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加大固定资产的管理力度

  如今的行政事业高校资产变动日益频繁,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思维模式上,要加大管理力度。领导要重视起来,校主要领导要关心此事,落实分管领导责任制,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校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要按规定建账设卡,定期进行清理盘点,对损毁、丢失、低价出售的要追究,长期无偿占用的要收回,做到账实相符。有专职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选派责任心强、工作认真的同志来担任这项工作,加强资产购置、验收、入库、使用等方面的管理。

  改进固定资产管理方法

  网络化管理应该是管理的发展趋势,设想可采用某高校编制的固定资产计算机网络管理软件,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固定资产总账设在财设处,服务器设在设备科,实行网上管理;系、部、处各部门依据设备主管部门给予的权限,可在网上时时进行设备数据的输入、修改、打印账目、打印验收单及卡片;向主管部门提交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