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及对策 2017毕业论文下载

前言:
  会计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信息,是经营者、投资者和管理者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一些企业和单位无视国家政策法规,受利益驱动指使财会人员做假账、报假报表,还有些财会人员由于业务素质不高,在账务核算中未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核算,也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

(一)会计核算不实。一些企业在资产核算过程中,为了逃避国家税收和银行债务,不按照会计法规进行会计核算,想方设法挤占、虚列或漏记、少列成本、费用,隐瞒、转移或虚列收入。?

?

(二)资本、资金不实。一是一些企业为了追求规模、扩大影响,从形式上改制,注册资本巨大,而实收资本长期不到位,甚至随意抽调资本金,形成资本“空壳”;有的虚列实亏,无利分红,蚕食资本;有的任意高估无形资产价值,虚增资本公积;有的为了虚增企业规模和注册资本,在待处理科目上大做文章等等。二是在核对银行账、现金账、往来账等资金财务时有空挂漏失,与银行不按期对账,与业务往来单位不及时核对应收应付款项,造成现金账与银行存款和库存现金账实不符。?

?

(三)会计处理、披露信息不实。一是在财务核算过程中,滥用会计科目,虚列会计明细,致使会计信息失真。二是在财务指标分析上不真实,特别是在选用会计数据作综合性分析时,有的时点数据和时期数据计算口径不一致,缺乏可比性。三是在会计处理方法上,不按规定的处理方法,或逃避税收,或粉饰财务状况,骗取社会的信任。?

?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环境的诸多方面不利因素,是直接、间接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因素。?

?

1.从法律环境上看:一些企业会计人员独立执法地位和权力缺乏保障。因财会人员的饭碗掌握在企业领导人手中,当企业利益与财会法规发生矛盾时,财会人员不得不按照企业领导旨意维护企业利益,而把会计核算的真实性置于次要地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管不力、处罚过轻的现象;一些审计机构为了一己私利,置国家赋予的社会监督责任于不顾;一些企业负责人法律意识淡漠,为了政绩、官位,拍脑袋造数字,企业内控流于形式。
  2.从文化环境上看,中国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改革开放后欧洲商业文化不断涌入,会计领域不断受到冲击且要重新定位,导致会计信息受中外新旧观念影响,造成信息失真问题。
  3.从经济环境上看,会计滞后于市场经济转化,与国际会计惯例差距很大。
  (二)企业内部管理不善,外部监管不力。据目前已查出的部分企业通报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内控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力、经营管理不善,岗位职责不清的问题。部分会计事务所受自身人力、业务素质制约,不能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

(三)会计人员素质偏低,自身工作不到位。很多基层财务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只疲于应付日常事务,难免出现各种失误,导致信息失真。财会部门自身工作不到位,对基础管理工作和健全制度等方面监督检查的力度不够,这也在相当程度上使会计真实性失去了保障。?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

(一)严肃财经法规,加大执法力度。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质量,维护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关键在于要不断完善会计法规,强化执法力度。“矫枉必须过正”。尤其是在当前会计造假现象泛滥,以致严重干扰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要广泛宣传和严格贯彻、实施新修订《会计法》,抓住那些会计信息失真的典型单位、典型责任人,特别是那些指使、甚至强令会计人员做假账、编假报表的单位责任人,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定及时从严处理,并公诸于众,起到震慑作用。?

?

(二)进一步深化改革,健全监督体系,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和会计委派制。在现代经济社会里“委托一代理”制度行为普遍存在,它的内在缺陷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尽管如此,由于所有者(委托人)对企业内部人员具有聘任权利终极监督权利,所以内部人(代理人)的任何弄虚作假、消极懈怠和无能败绩等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行为都可以通过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得以治理和矫正。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企业内控制度。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内控制度是会计内部环境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流于形式,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相比,相差甚远,这也是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企业内部必须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才能使企业会计工作处在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