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其是基于现代企业制度及制造环境而产生的成本管理方法。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可以大大提高结果的精确性,从而保证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一、相关概念阐述
所谓作业成本法是指以作业过程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确认、计量资源动因,将资源成本归集至作业上,再进一步确认、计量作业动因,最终将作业成本归集到“顾客”的间接成本分配方法。作业成本法认为作业成本的实质是起到“中介”的作用,通过“作业”完成资源耗费与产品之间的分离、归纳及组合,最终形成各种产品成本。由此可见,基于作业成本法,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均是产品或服务所消耗的作业成本,其扩大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保证产品或服务最终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与客观性。
分析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必须了解以下几个基本概念:
作业:广义上的作业是制造产品或服务过程中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对医院而言,作业即是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整个过程,包括诊断、化验检查、手术、护理等。作业的划分与医院科室的划分不尽相同,很多时候一个作业需几个科室共同完成,或者一个科室完成几项作业。在作业成本法中,作业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合并为一组,形成作业中心,以最大程度上降低费用归集及分配的次数,使得成本核算过程更加简单。
作业链:所谓作业链是指一系列有序的作业集合体,医院的作业链包括各项医疗服务项目的集合。
资源:初始形态的各种劳动耗费,对医院而言,其资源包括医务工作者的人工成本、材料及设备投资等。
成本:对于作业成本法而言,其成本包括以下三种:首先直接成本,即可直接追溯至某个特定服务的成本;其次,间接成本,主要指仅能追溯相关的作业,无法追溯至产品及服务成本;最后,不可追溯成本,即无法追溯作业的成本,也无法追溯产品或服务成本。
作业成本库:归集每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即可形成成本库;成本库不同,在进行成本的分配时所选择的成本动因也各不相同,这种方法可有效改变单一分配标准存在的不够全面的问题,以提高成本信息的可靠性与精确性。
成本对象:成本对象是成本分配的最后一环,即作业产出的结果,体现在医院中,成本对象往往是指某项具体的医疗服务项目。
成本动因:即成本分配的标准,其是成本与分配对象之间某种必然联系的体现,也可以说是作业的量化基准。成本动因主要包括资源动因及作业动因两个方面,所谓资源动因是资源成本分配至作业时选择的分配标准,其是体现资源消耗量与作业之间的关系;作业动因则是向成本对象分配作业成本的依据,比如检验样本数量即是检验科的作业动因之一。
二、作业成本法在医院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以医院某个科室为例,利用作业成本法核算诊疗项目的具体应用过程如下:
(一)确定成本中心
针对医院相关科室进行合理分类才能确定成本中心,此处以医院各个具体科室确定为一个成本中心。根据成本项目可以将医院的资源费用划分为医务劳动成本、医疗消耗成本作业、药品支出成本、能源支出成本、医疗设备维护成本、房屋土建设施成本、行政管理成本等七个项目;根据成本与服务量的关系,又可将其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其中固定成本包括劳务成本及医疗设备维护成本,余者均为变动成本。
(二)归集直接成本
各科室的直接成本包括两大类,即直接材料及医疗设备费用,即消耗成本与设备维护成本。成本计算过程与传统方法相同。在归集、分配材料费用时必须确定两个问题,即要将本期材料费用的总数确定下来,并将这些费用的负担对象确定下来。根据本期领用材料凭证汇总可求出本期材料费用的总数,然而在计算过程中,材料费用的节约、浪费、计算的正确性等,均会直接影响产品成本的高低及正确性,故材料费用总数不仅是单纯的领料凭证之和,还要严格控制材料费用发生的每个环节,控制浪费,降低差错率。从材料采购到收发结存、从数量到价格,均必须根据成本核算的原则及要求进行,而医疗设备的折旧及维护费用则遵循受益性原则进行归集,以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保证费用归集的正确性。
(三)鉴定间接成本作业
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必须先确定作业,而间接成本作业的鉴定与划分则会对作业成本核算系统的准确性、可操作性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要在确定构成科室作业链的具体作业的基础上进行成本核算。以医院检验科为例,其间接成本作业可初步划分为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