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好订单入口关 1.找准现场需求。在签订订单班之前,广泛听取专业处室、基层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现场需要什么样的员工(包括性别、身高、视力等),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需要在实操上掌握哪些技能。
2.找准订单专业。铁路行业涉及专业多,而每个院校都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可能A院校在运输专业方面师资“强劲”,且在路内享有声誉,但在车辆专业A院校就较弱,而B院校就恰恰相反。所以在招生过程中,就把运输专业订单班在A院校,车辆专业订单班在B院校。
3.找准订单时机。目前,社会较普遍的签订订单班是毕业前一年左右,而大部分大专院校在大一就完成了基础课程,大二就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专业课程,而大三第二学期基本上就是毕业设计和实习,在大三第一学期匆匆组建订单班,填鸭式学习企业的相关知识,为更好地学习企业要求的理论知识、规章制度和要求掌握的技能,签订订单班在学习完基础课程后为最佳。
4.把好订单生源关。广铁集团在2015年招收2016届主专业大专(高职)毕业生过程中,采取“混搭”招聘组,严格“阳光、公开、透明”招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签订订单生过程中,也可以采取这种形式,将真正品学兼优的学生招收进入订单培育。
二、制订好订单式培育方案
1.突出共性与个性,采取模块化教学。尽管铁路行业对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有一些共性要求,但不同系统、不同单位、不同工种都对人员有不同的个性要求,为满足不同需求,可由校企多方组成教研课题组,借鉴模块化课程教学,将学生能力培养分成基础模块、通用模块和专业模块。基础模块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公共基础知识和能力;通用模块是所有铁路员工都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安全生产的知识,如铁路基础概论、安全常识等;专业模块则根据基层单位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能力,如车辆系统包括客车车辆、货车车辆和动车,根据不同车辆的运用检修编写成模块化的教材,尽可能“短距离”地实现课本与现场的差距,再进行差异化的知识与能力培养。
2.动态管理,多方参与过程评价。将传统教育中一般采用的每学期考试方式改为分阶段评价,评价方由传统的以学校单一制改为校企联合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可尝试增加实操、现场点评、演讲、身体素质测试等多种形式,以使企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并建立动态的考核淘汰机制,评价结果直接纳入订单班动态淘汰考核管理。这样可以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可保证其对知识的掌握量,同时通过多方式的评价,也可为学生毕业后适应铁路的运输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3.现场教学,提高实际动手能力。院校受场地等因素影响,不可能将铁路系统内部所有的设备、机具配置齐全,随着铁路设备、技术等近年来的迅速发展,教、学、用在适配性上较滞后,在教学上可以尝试以下方式:一是突破传统的由学校老师授课模式,邀请各系统、基层单位的专(兼)职教师、技能比武尖子、技术能手直接走上学校讲台、走进实操基地;二是将课堂搬到铁路生产现场、培训基地,把学生带到一线,在现场进行理论教学,让学生对铁路的设备、服务等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看在眼里”的效果要好于“写在黑板上”;三是建立定期校企沟通机制,师资互动,邀请院校老师到铁路一线观摩学习,了解铁路新设备、新技术,并将其转化为教案,把铁路企业“想要的”变成院校“想教的”,基层单位的专兼职师资定期到院校观摩学习,了解学校的教学内容,以完善单位的教育培训;四是抓好基本技能实训,尤其是铁路运输设备单位的通用工种,如钳工、电工等,在学校完成基本技能实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器具的使用能力,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现场工作。
4.突出行业特点,培养职业素养。铁路有别于其他行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高度集中、大统一、半军事化管理,纪律意识是核心,各系统间的步调协同一致、缺一不可。在订单班中可采取班级—小组制,8~10名学生成立小组,小组长负责本小组一段时期的学习任务,在过程评价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试,并定期进行小组间的竞赛,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及组织能力,又可以培养其团队意识。组织能力强的班长、小组长甚至可以将其纳入广铁的后备班组长队伍。在课程设计上增加安全意识教育,包括安全风险管理、劳动人身安全、行车安全等,并可由铁路基层单位提供安全案例,或到安全警示教育基地现场观摩。可考虑将铁路企业内部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