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实现深入调整,畜牧业在我国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比重逐年升高,农业增收很大一部分依靠靠着畜牧业。但是,为了保证该行业不断发展进步,建设完善的兽医畜牧队伍,实现标准化成为是必经之路。但是,当下仍然存在很多因素影响着标准化的实现。
一、我国畜牧兽医实现标准化的影响因素
(一)1.设备落后、资金匮乏
畜牧业发展最基本的就是强大资金和先进设备的支持,这是一个产业长期发展的动力和支撑。在很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其畜牧业发展相对较快,主要原因在于畜牧业在很大程度上给环境带来影响。国家也不是很重视这个行业,资金支持自然相对较少,导致兽医畜牧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更换、翻修设备,因此仍然使用陈旧的基础设施。这就让许多地区在卫生检疫方面较为粗糙,致使家畜、家禽很容易发生疾病,卫生安全方面不过关[1]。
(二)2.专门的技术人才短缺
人才是一切行业的第一生产力,兽医畜牧业的发展自然离不开专业性人才的支持。在兽医畜牧行业内,很多工作人员没有太高的文化水平,了解到的专业知识不是太多。大部分畜牧技术还是家族式的言传身教、世代沿袭得到的。,因此,防疫疾病的方法、专业水平都相对落后,更不用说及时创新,而且在很多知识性的问题上都会出现有错误存在。在很多落后乡镇地区,甚至都没有设立防疫站,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技术人才的原因,还有一些工作人员仅仅是在对这方面的知识半知半解的情况下就投入到工作当中。
(三)3.工作缺乏保证,持续困难
发展养殖业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这期间需要政府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畜禽类的饲养按照规定的话,进行防疫处理是必然的,但是大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不重视防疫卫生工作,对这些工作视若罔闻。加之养殖户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由于养殖户忽略的它的其重要性,不能主动、积极地的配合,因此,加大了卫生防疫站的工作难度。
二、加快我国畜牧兽医标准化工作的措施
(一)1.养殖户和政府部门要加强重视力度
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是实现我国畜牧兽医标准化工作顺利进行的资金和、制度保障,因此,争取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工作的进度。首先,政府要加强制度建设,对防疫部门做到政策方面的约束,一旦政府工作有所懈怠,各个部门就会见风使舵,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减料偷工现象,这样标准化的实现就会遥遥无期的,很难在实际行动上得到落实。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养殖户养殖规范化意识,摒弃对传统的养殖技术和思想做到摒弃,主动配合对其他部门的工作要主动配合,并积极的参与其中。相关人员还需要不定期地的给养殖户宣传标准化养殖的知识和理论,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二)2.加强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完善
生产的标准化的实现在某种程度上需要靠兽医畜牧业的标准化进行来促进。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得到完善,可以推动该行业标准化的发展,这其中的每一步都需要专业的团队来协助完成;,此外,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此才能加快管理体制的形成。针对近几年该行业卫生防疫问题频发的现状,需要管理体系注重这方面的改善工作。
(三)3.加强工作宣传
标准化生产的实现,除了依靠规划和政策之外,政府强制实施也是不可缺少的。,此外,新闻媒体的介入可以增加舆论效果,大力进行宣传畜牧业的标准化生产,在群众、养殖户之间形成造成知识和意识宣传的效应。除此之外,政府相关部门还要加强技术培训工作,使养殖户对标准化生产有个清晰的认识,增强这方面的意识感,这样才更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养殖户本身文化水平、知识素养上的不足较低,在生产养殖过程中,让他们束手无策的问题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专门的咨询机构来给他们解难答疑,祛除消除工作标准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阻碍和难题。
(四)4.做好示范工作
兽医畜牧标准化作为一个新名词,养殖户包括工作人员对此出现概念模糊的现象是情理之中的事,要使得效果明显,仅仅依靠专业知识的学习恐怕是不够的。,因此,加强示范基地建设是必要的,基地建立的目的主要是让卫生防疫人员、养殖人员对标准化的概念、实现方式做到进一步的了解[2]。
(五)5.加强监管力度
监管力度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防疫站设立没有起到应有相关作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存在很严重的放水现象。想要实现严格监管相关部门的工作,必须设立监管机构,特别的是要加强对禽畜类在卫生防疫方面的问题的处理能力。只有监管工作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