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价值也随之变化,日益多元。青年学生是文化、价值最敏感的群体,受到多元文化、价值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取向等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虽然大部分青年学生都热爱祖国、团结友爱、科学文明、奋发向上,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那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的思想、价值、行为。如果不干预、改善这部分青年群体的思想,培育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很可能使其走向歧途。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几点培育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具体如下。
1.一、实现理论通俗化解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高屋建瓴的思想理论、价值观体系,如果只是将其进行刻板、枯燥的讲解、评述,很难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自然无法让其深入人心。为了让青年学生加强对该观念的认知和理解,就需要让其融入到青年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当中,使其和青年学生的生活保持平衡以及密切联系,唯有如此,才能使其通俗化、大众化,更好地被青年学生学习、了解,并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践行。
在以往的价值观渗透、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大多难以从青年学生的视角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停留于表面,未能将其作为指导、教育青年学生的工具,影响了教育的效果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深层次把握理论精髓,结合青年学生的思想文化状态、价值状态,融入青年人的个性元素,使理论变得更加饱满、富有生气。只有这样的理论,才是生生不息、可持续发展、“接地气”的理论,才能对青年学生形成最有效的指导。诸如,青年学生对新媒体、移动终端较为喜爱,教育者完全可以使用这些新型媒介形式来宣传、教育,结合具体的热点问题、新闻,理论联系实践,让理论通俗化、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青年心中。
2.二、依托榜样标杆培育
青年学生价值观念尚不成熟,限于年龄、社会经验,他们确立价值观念大多凭自己的喜好,缺乏审慎的思考。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偶相偶像观的确立,可能一段时间就换一位偶像,没有明确的标准,大多情况下都是偶有所感,便崇拜、喜爱上某个偶像。从这个特征来看,我们也可以通过优秀人物,培养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人格。人都有模仿机制,“见贤思齐”,这种机制是社会进步、思想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在对青年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懂得树立榜样,榜样对青年学生的引领、指导是最为自然、直接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树立一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榜样,让青年学生效仿,改造自身的价值观念。这些“榜样”是现实中有些有肉的人,他们身上凝缩了某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品质。采取这样的教育方式,使理论变得真实,富有生命力,不但迎合了青年学生模仿、“见贤思齐”的需求和愿望,也使价值观念变得深入人心。
3.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青年学生的思想异常活跃,且有很强的求新猎奇的欲望,对社会流行观点的“免疫力”不强,在某些情况下很容易被消极价值观、错误思想观念所左右。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扩大理论的辐射范围,才能让营造一种学习、了解该理论的氛围,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价值观的教育脱离不了社会背景和社会基础,只有让社会有了浓郁的社会氛围和社会基础,才能为理论的宣传、教育奠定基础。在这样的氛围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但可以更多地的借助社会的力量,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还能让理论在基层焕发生机,为青年学生提供更多基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案例,使理论走进青年学生的生活,更好地培育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宣传和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宣传和教育要符合人的情感规律、认知规律,不能单纯走过场,更不能变成强迫性的政治宣传。只有真正走进青年学生,了解其需求,才能取得更好的地宣传和教育效果。
4.四、结语总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指导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培育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能够发挥理论的指导性作用,避免青年学生误入歧途,还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年学生的一种寄托和希望。本文提出了培育青年社会